田間試驗顯示,敲除這個基因后,玉米和水稻的谷物產(chǎn)量分別增加10%和8%,而且對其他農(nóng)藝性狀沒有任何明顯的負(fù)面影響。
這一發(fā)現(xiàn)來自科研人員對玉米和水稻馴化過程的分析。人類對這兩種禾本科植物的馴化栽培大約從近10000年前就開始了,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它們?nèi)缃裨诤芏嘈螒B(tài)、生理特征上與其野生祖先顯得很不一樣。
盡管玉米和水稻各自走過的馴化道路不同,但作為備受人類青睞的農(nóng)作物,它們出現(xiàn)了一些共同的變化,比如:種子成熟后不像野生祖先那樣自動脫落(方便了人類收割);種子休眠減少(有利于同一時間萌發(fā)和收割);植株上的籽粒數(shù)量更多或顆粒更大(滿足我們對高產(chǎn)的要求)。
科學(xué)家們由此推斷,這兩種作物馴化出來的共同特征,背后可能是由保守的基因驅(qū)動的。如果是這樣,找到這類經(jīng)過趨同選擇的關(guān)鍵基因,并在育種計劃中針對這些基因進行操作,可以開發(fā)改良的作物品種。
根據(jù)這一思路,研究團隊首先在玉米及其野生近緣種大芻草(teosinte)的全基因組范圍內(nèi)進行了探索,尋找控制玉米籽粒數(shù)量的基因。通過對基因組區(qū)域精細(xì)定位,他們找到了一個候選基因KRN2(kernel row number2)。這個基因在栽培玉米和野生大芻草之間存在差異,與一根玉米棒子上有多少排籽粒有關(guān),因此對玉米產(chǎn)量有很大影響。
而在水稻中,正如研究人員所猜測的那樣,他們找到了KRN2的同源基因OsKRN2。這個基因同樣從栽培稻到野生稻經(jīng)歷了選擇,并且OsKRN2調(diào)節(jié)的也是水稻產(chǎn)量的一個決定因素:水稻穗的二級分枝(secondary branch)數(shù)量。
▲在全基因組范圍內(nèi),研究人員鑒定出了玉米和水稻經(jīng)歷趨同選擇的490對種間同源基因,包括玉米的KRN2及其水稻同源基因OsKRN2(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進一步分析顯示,這一對同源基因都編碼WD40蛋白,并與另一個功能未知的基因DUF1644相互作用,對兩種作物的籽粒數(shù)量起著負(fù)調(diào)控作用。也就是說,敲除這一基因,可以通過增加玉米籽粒行數(shù)和增加水稻穗的二級分枝數(shù),分別提高玉米和水稻的籽粒數(shù)。而這一結(jié)果分別在基因編輯實驗和田間試驗中得到了驗證。
▲在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海南三亞、遼寧鐵嶺的多次田間對照試驗表明,KRN2基因編輯玉米和OsKRN2基因編輯水稻產(chǎn)量增加(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KRN2、OsKRN2這對種間同源基因在內(nèi),研究團隊一共鑒定出了490對種間同源基因在玉米和水稻的馴化過程中經(jīng)歷了趨同選擇。對這些基因的深入了解,有望為作物的育種工作提供更多的洞見,加快玉米和水稻種質(zhì)創(chuàng)新,還可以為從頭馴化新作物提供信息,滿足全球糧食生產(chǎn)的多樣化需求。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