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制作,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擔任學術指導機構,歷時三年潛心打磨完成。 圖 為《智能時代》海報。(采訪對象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 人工智能浪潮正猛,可我好像一知半解 ""AI 看起來比我聰明多了,我還能做什么 ",紀錄片推文的評論區,網友這兩條疑慮也許恰恰折射出創作的部分起點。
5 月 15 日至 20 日,大型紀錄片《智能時代》與觀眾見面。這部作品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制作,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擔任學術指導機構,歷時三年潛心打磨完成。紀錄片分 6 集、每集 50 分鐘,從人工智能起源、科技創新、對人的沖擊、城市的演進、技術的風險與挑戰、未來新機遇等六個方面,梳理人工智能在全球的發展脈絡,回應人們的種種疑問。該片在 CCTV-9、央視頻一經播出,便引發強烈反響和討論熱度。從已播的觀眾反饋和專家點評來看,《智能時代》真正彰顯出了科創時代一部科普紀錄片應有的科學氣質——它并不急于給出一個關于 " 人工智能技術 " 的確鑿答案,而是用紀錄片語言的客觀冷靜來呈現技術的歷史、利弊、創新,予人思索。
從回望歷史開始,厘清 " 智能時代 " 的進程
" 我的一生見證了非常重大的社會變化,其中最深刻的,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紀錄片開篇即引用了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離世前的珍貴影像。彼時,霍金對人工智能進行了深入思考,并表達了對其崛起的擔憂,發出 " 人工智能對人類要么最好要么最糟 " 的預警。
實際上,人類文明的演進始終在對新興科技從懷疑到擁抱的無限循環中螺旋式上升。過去,人類一直是社會創造的主體,邁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該如何審視這一變化?有別于已有的同題材紀實影像作品,《智能時代》沒有從當下火熱的人工智能應用直接說起,而是先回望歷史,從人類幾次科技革命的發展歷程講起。同時,團隊遍訪歐、美、日、加等不同地區與國家,持續追蹤相關前沿科技的發展脈絡和現實狀況,深度汲取逾百位不同領域頂尖專家的思考與觀點,拍攝場景遍布全球,節目中的案例均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成果。
觀眾跟隨《智能時代》,自如穿梭于歷史、現實與未來:中國苗族歌棒上篆刻的 " 聘禮清單 ",留存著信息的記錄與傳遞是如何促進智能進化的奧秘;透過英國布萊切利園舊址,人們能再次思索二戰時期政府代碼與密碼學校的誕生蘊藏何種意義;將時間拉回 2016 年,在韓國首爾舉辦的那場世界矚目的人機圍棋對弈中,重溫人與人工智能的角力從何時開始撼動大眾認知;再走進日本大阪,感受石黑浩與他的仿生機器人代表的科技變革力量……而 "70 年前 computer 指的是人而不是機器 "" 機器人史上最大騙局——下棋傀儡‘土耳其人’ " 等科技史上的 " 冷知識 " 同樣能傳遞人類與科技的深層次關系,也讓觀眾 " 用歷史的視角理解科技,用科技的視角前瞻發展 ",不斷跳出對新興科技的認知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帶領觀眾進行這趟跨越時空思想之旅的,可謂國際人工智能領域 " 天花板級 " 的陣容,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兩院院士、圖靈獎獲得者、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半機械化人、高校知名教授、全球高端科技企業專家代表等等。
站在人類文明語境中,提供更具思辨的觀察視角
2023 年 2 月,我國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提出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是助力數字中國建設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引擎。作為新基建重點發展的領域,人工智能早已突破概念圈層,在多個行業領域實現落地。但對人與機器的聯系,人工智能與數智未來的連接,或許我們還缺乏足夠的認知了解。
截至 5 月 21 日 20 時,《智能時代》微博相關話題閱讀突破 1.5 億次;# 你何時意識到人工智能已介入生活 # 登陸微博要聞榜,話題閱讀量突破 4000 萬次。許多網友表達著相似憂慮:" 人工智能會接管人類工作嗎?"" 它是否有違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 未來是人控制它,還是它控制人?"
《智能技術學報》編委段永朝認為," 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不會結束,這部紀錄片僅僅是個開始、是個引子。我們想要了解技術,就需要從更大范圍上去了解文明和文化,從更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談技術 "。
一方面,《智能時代》勾勒智能化圖景未來,擘畫智慧城市的運行效能,預見數字未來的風險與機遇;而另一方面,該片也站在人類文明語境中,提供更具思辨的觀察視角,與普通人共勉。比如 " 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會被取代嗎 " 這個困擾了許多人的問題,片中用來自英國 " 回收之眼 " 和中國湖北襄陽的案例來回答,智能機器人的出現能幫助人們解決垃圾處理、車牌識別等低技術要求、高重復率的工作。AI 的出現必將取代人類的部分工作,同時催生新的職業類型。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邁克爾 · 伍爾德里奇以醫生的工作舉例,計算機程序能幫醫生識別影像中的人體病變,醫生從而有更多時間 " 利用他們的社交技能和人文情懷,來了解患者并與患者建立情感聯系 "。在他看來,這部分工作是不可能被 AI 代替的。
而對人類來說,持續學習將成為一生的事業,有了絕技傍身,才能在智能時代的大潮中乘風破浪。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