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更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出臺。《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本市聚焦178個城市更新重點街區,形成各區的主要更新資源及任務臺賬。到2025年,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10000戶申請式退租和6000戶修繕任務,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等。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對城市建成區(規劃基本實現地區)城市空間形態和城市功能的持續完善和優化調整,嚴控大拆大建,嚴守安全底線,嚴格生態保護,是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的更新。本次規劃范圍為北京市行政區域,以首都功能核心區、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及地區、生態涵養區新城為主。本次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遠景展望到2035年。
根據《規劃》,北京的城市更新首先應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處理好“都”與“城”的關系,重點針對落實“四個中心”要求加強創新探索。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必須打破傳統增量發展思維慣性,探索新的城市更新路徑。北京作為超大城市,各圈層發展階段不同,發展訴求與面臨問題不同,需因地制宜提出差異化更新引導。處理好各圈層人口、功能疏解承接與內外聯動關系,加強規模指標、功能結構等方面的統籌。
《規劃》明確近期工作重點。落實總規要求,聚焦更新重點區域。規劃遠期目標至2035年,完成全市557個更新街區的更新任務。“十四五”時期,聚焦178個城市更新重點街區,形成各區的主要更新資源及任務臺賬,發揮轄區和街鎮對于存量更新的統籌作用。
《規劃》提到,對接《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老舊小區、危舊樓房和簡易樓、老舊樓宇和傳統商圈、低效產業園區和老舊廠房、城鎮棚戶區六大項目類型,明確“十四五”時期工作任務。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10000戶申請式退租和6000戶修繕任務;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重點推進本市500萬平方米抗震節能綜合改造任務、3100萬平方米節能改造任務及群眾改造意愿強烈的改造項目,配合做好6000萬平方米中央單位在京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實施100萬平方米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以排危除險為原則,提高鑒定為危房的建筑改造優先級,力爭在1-2年內全面啟動安全隱患嚴重的危舊樓房改建工作;開展老舊樓宇和傳統商圈效能績效評估,依托大數據分析,充分考慮樓宇安全、性能及綜合貢獻率,加強與業主單位和投資主體溝通協商,建立臺賬,制定改造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重點推動500萬平方米左右低效老舊樓宇改造升級,完成22個傳統商圈改造升級;對需要改造或有升級改造需求的產業園區,以及屬于產業禁限目錄、不符合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要求、閑置低效的產業園區和老舊廠房開展評估,制定年度計劃,有序推進700處老舊廠房更新改造、低效產業園區“騰籠換鳥”;基本完成134個在途城鎮棚戶區改造項目,完成30000戶改造任務。
重點
區分圈層明確更新方向中心城區突出減量提質
全市集中建設區內共有可更新建筑約2.45億平方米。依托新版《北京城市總規》確定的“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規劃》分圈層差異化明確更新方向,將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城市副中心作為更新重點,強調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修補。
“一核”強調保護更新,實現人居環境和諧共融。首都功能核心區存量可更新建筑約0.42億平方米。更新用地優先用于保障政務中心建設和做好“四個服務”,提升中央政務環境,促進重點地區環境品質優化。
“一主”突出減量提質,推進功能完善品質提升。中心城區存量可更新建筑約1.24億平方米。突出減量提質,立足“減量雙控”,更新空間優先用于改善民生與科技創新,統籌好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
城市副中心存量可更新建筑約0.13億平方米。聚焦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三大主導功能,強化“騰籠換鳥”,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兩軸”優化首都功能,提升國際城市文化形象。以長安街為依托,優化中央政務功能布局。推動中軸線申遺保護綜合整治,彰顯古都風韻。
“多點”全面承接疏解,推動平原新城發展建設。平原新城及地區存量可更新建筑約0.54億平方米。平原新城及地區更新空間聚焦老舊廠房與老舊園區、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等。
“一區”探索綠色發展,優化涵養地區生態環境。生態涵養區存量可更新建筑約0.12億平方米。生態涵養區結合城市更新適度承接與綠色生態發展相適應的城市功能。
推進老舊樓宇升級轉型通過疏解整合閑置空間
《規劃》提到,推進老舊樓宇升級轉型,提升樓宇商業品質和發展效益。推動產業功能提質增效,滿足科技創新、數字經濟、金融管理、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為產業高端轉型、高能級企業落位提供載體。鼓勵通過空間疏解、騰挪、置換等方式,整合閑置空間,補充人才公寓、職工宿舍及公共配套設施,促進職住平衡。以福成服裝大廈更新經驗為示范,鼓勵將傳統服務空間打造為開放的城市客廳,為群眾提供休閑文化空間,實現功能疊加。
鼓勵樓宇更新帶動周邊公共空間一體化設計,營造動靜有序、具有藝術氛圍的景觀環境。研究制定老舊樓宇認定標準、樓宇改造效果評估標準,納入樓宇稅收、企業入住率、綜合節能率、引入企業能級等指標,形成評估后獎勵機制。
滿足多個層次住房需求提升軌道網絡運營效率
《規劃》提到,以人民為中心,確定更新空間體系。提高住房供給能力,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健全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和住房體系,保障住房困難的中低收入戶籍家庭居住需求,增加保障性住房與共有產權住房供給,幫助新市民、青年人解決住房問題,逐步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推動實現全體市民住有所居、宜居宜業。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居民共治的方式,依托存量更新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
提升交通治理水平,打造高品質出行環境。強化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圍繞軌道站點布局功能中心。明確中心城區以地鐵服務為主,注重優化織補、挖潛提升,外圍建立以市域快線(含市郊鐵路)服務為主,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為補充的多元化軌道交通服務體系,彌補線網層級結構短板,提升軌道網絡的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
補足交通設施短板,推進停車位錯時共享,倡導居住小區利用內部閑置用地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將電動汽車設施作為城市更新改造的標配,利用閑置用地增加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對配套市政電力設施進行適當增容,提高城市更新地區的整體交通基礎設施韌性。
推動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塑造軸線沿線公共空間
《規劃》提出,聚焦環境治理,塑造活力公共空間。凸顯“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以公共空間的系統性精細化治理、建筑風貌的改善提升、藍綠空間的活力激發為抓手,推動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塑造鮮明的城市風貌特色,打造豐富的城市開放空間,激發街區活力,實現高品質宜居城市。
線軸統領、塊點激活,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通過“線軸統領—塊點激活”的實施框架,貫徹精細要素統籌下的一體化更新改造方式,完善與豐富城市整體景觀體系,細化公共空間與風貌管控重點地區城市設計要求,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與服務效能,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市民使用需求的高品質場所。
線軸統領,強化城市格局性軸線和大尺度線性空間的景觀品質。塑造長安街、中軸線等城市重要軸線沿線的公共空間,開展街道環境整治和沿街界面風貌提升。提升溫榆河、清河、通惠河、壩河、亮馬河等河流沿線環境,形成空間連續、功能豐富的城市公共景觀帶,融合藍線兩側的城市空間,打造可達、舒適的慢行體系。(記者李澤偉)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6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5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
頭條 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