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全國8個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10大數據中心集群也將進入具體施工期。
國家發改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表示,從經濟上來看,東數西算每年能帶動投資大概4000億元;同時,對于西部的產業來說,數據中心這些算力設施建設之后,會帶來相關的IT產業、綠色能源產業等。
那么,這些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和數據中心集群未來如何分工?“十四五”期間又各有哪些側重點呢?
處理“冷數據”和“熱數據”
傳統上,我國通信網絡主要圍繞人口聚集程度進行建設,網絡節點普遍集中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于去年5月發布的《數據中心產業發展指數》顯示,我國數據中心產業規模已接近2000億元,北上廣深等熱點地區及周邊數據中心規模指數較高。伴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我國數據資源呈爆發式增長,這也對算力提出更高要求。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下稱“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來源:國家發改委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相關負責人17日介紹,實施“東數西算”工程,是為了推動全國數據中心適度集聚、集約發展,促進數據中心由東向西梯次布局、統籌發展,并實現“東數西算”循序漸進、快速迭代。
去年5月發布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明確了8個樞紐節點的定位。對于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節點,重點統籌好城市內部和周邊區域的數據中心布局,實現大規模算力部署與土地、用能、水、電等資源的協調可持續,優化數據中心供給結構,擴展算力增長空間,滿足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需要。
對于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可再生能源豐富、氣候適宜、數據中心綠色發展潛力較大的節點,重點提升算力服務品質和利用效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夯實網絡等基礎保障,積極承接全國范圍需后臺加工、離線分析、存儲備份等非實時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國的非實時性算力保障基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撰文表示,“東數西算”通過東部和西部的有效對接,利用西部地區算力資源承接東部地區算力外溢需求,建立全國一體化協同創新體系,推動東西部走向的數據資源融合匯聚、流通交易。可以逐步改善我國數據中心供需失衡的問題,促進算力的全國性調度使用。
8個節點有哪些分工?
在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首席專家賀仁龍看來,簡單地概括,西部和東部主要區別是處理“冷數據”和“熱數據”。
賀仁龍告訴第一財經,“冷數據”一般指的是那些時效性需求不太高的,“熱數據”是對處理時間要求高、需要立刻做決策并運算的,例如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他說,對時效要求高的行業的數據仍然會放在東部,這些傳輸到?部去成本也高,而“冷數據”和部分“溫數據”(介于“冷數據”和“熱數據”之間)可以考慮放在西部運算、分析、存儲。
數據中心集群對數字經濟的助力和實現雙碳來說是關鍵一環。
數據顯示,從供給來看,現在我國數據中心大概是500萬標準機架,80%在東部,西部大概只有20%,而數據中心的耗電量約占全國總耗電量的2%。
“都說數據中心是‘電老虎’,但是隨著清潔能源以及數據中心運用效率的提升,從長遠考慮,碳排放肯定是變低的。”賀仁龍解釋,相較于數據中心,工業、汽?等碳排放更大,如果通過一體化的數據中心調節,比如工業互聯網運用下的智能制造,會減少更多碳排放。
徐彬也稱,通過“東數西算”工程,使大量的數據中心建立在西部,就能夠提高對西部光伏、風電這些綠色能源的使用,如果由20%的比例提高到80%,就能夠在2025年這個節點減少1.6個北京市的碳排放總量。這只是從“東數西算”數據中心建設本身來看。
來源:國家發改委
樞紐節點的建設重點
對于8個樞紐節點的未來方向,發改委日前的批復已經明確。
長三角樞紐規劃設立的2個集群,是積極承接長三角中心城市實時性算力需求,引導溫冷業務向西部遷移,構建長三角地區算力資源“一體協同、輻射全域”的發展格局。京津冀樞紐規劃設立的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要積極承接北京等地實時性算力需求,引導溫冷業務向西部遷移,構建輻射華北、東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
成渝樞紐規劃設立的天府數據中心集群和重慶數據中心集群,是要平衡好城市與城市周邊的算力資源部署,做好與“東數西算”銜接。粵港澳大灣區樞紐規劃設立的韶關數據中心集群,是積極承接廣州、深圳等地實時性算力需求,引導溫冷業務向西部遷移,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
“為堅決避免數據中心盲目發展,在當前起步階段,8個算力樞紐內規劃設立了10個數據中心集群,劃定了物理邊界,并明確了綠色節能、上架率等發展目標。比如,集群內數據中心的平均上架率至少要達到65%以上。”上述發改委負責人說。
以長三角節點為例,賀仁龍透露,在未來具體建設中,除了已經公布的一體化示范區、蕪湖2個數據中心集群,長三角還將有多個城市級數據中心承載區。“會構建‘2+N’的國家樞紐節點空間布局,‘2’是重點發展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N’即面向長三角主要城市,建設多個城市級數據中心承載區按需發展高性能、邊緣數據中心。”
賀仁龍進一步解釋,長三角的2個集群距離只有300公里,處于一個東西向中軸線,所以區位條件優越,數據中心集聚態勢明顯、配套資源豐富、另外一體化也讓統籌推進有力。截至2020年底,長三角地區已建和在建數據中心可承載機柜數約131萬架(折合2.5KW標準機柜)。“目前長三角集群內的數據中心上架率在60%左右,‘十四五’期末需要在65%以上。而在算力一體化方面,區域內東數西算占比可提高的空間在20%。”
從去年開始,各省份也相繼發布了“十四五”通信業規劃,對數據中心等發展有了明確規劃。
《上海市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互聯網數據中心標準機架可用規模2025年預期值在28萬架。在臨港新片區、青浦、松江、金山等數據中心配套資源條件較好、區位優勢明顯的區域加快推進國家算力網絡樞紐長三角節點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承載數據跨境存算、跨區域算力調度和創新示范應用等需求。
江蘇提出,“十四五”期間,統籌大型超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布局,推進邊緣數據中心建設,江蘇數據中心機架數達到70萬架,為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發展提供數據中樞和算力載體,并提升數據中心綠色發展水平。
數字經濟大省浙江的通信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打造云邊協同的數據中心集群。例如,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支持建設長三角國家級區域型數據中心集群。以杭州主核心區和寧溫金義副核心區為重點,加強大型以上數據中心布局建設。
在綠色數據中心優化布局工程方面,浙江的目標,是到2025年,形成區域集群-本地中心-邊緣節點的多層次數據中心布局。優先支持杭州、寧波、溫州、金義等都市圈做大做強大數據中心,重點支持中國電信(杭州)大數據中心、中國移動長三角(杭州)第二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支持建設長三角國家級區域型數據中心集群,實現算力資源調度與共享。
《廣東省信息通信業“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新型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在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下,統籌部署廣東省綠色智能的算力基礎設施,優化廣東省數據中心布局。
例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群。支持廣州超算、深圳超算提升能力,支持珠海橫琴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支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建設邊緣計算資源池節點。支持廣州、深圳等建設低時延類小型或邊緣數據中心,支持粵東粵西粵北氣候適宜、能源豐富的地區在符合規劃布局的前提下,集約集聚建設數據中心。
責編:陶紀燕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3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
頭條 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