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通脹率再度刷新四十年新高,同比漲幅達9.1%。分析指出,目前多國通脹率居高難下,迫使央行不斷加息應對,經濟衰退風險加劇。
美通脹再創新高
美國勞工部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能源、食品和居住價格持續攀升,6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漲幅為1.3%,同比漲幅為9.1%,均較5月明顯擴大且高于市場預期。6月美國CPI同比漲幅創下1981年11月以來新高。
扣除食品和能源因素,6月美國核心通脹環比漲幅為0.7%,同比漲幅為5.9%。
在烏克蘭危機等因素推動下,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貢獻了美國6月約一半的通脹漲幅。6月,美國能源價格環比上漲7.5%,同比攀升41.6%,均較5月有所加速,同比漲幅創1980年4月以來最大值。其中,汽油價格環比上升11.2%,同比飆升59.9%;燃料油價格環比下滑1.2%,但同比飆升98.5%。食品價格環比增長1%,同比上漲10.4%,同比漲幅達到1981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占CPI比重約三分之一的居住成本環比上漲0.6%,同比漲幅增加0.1個百分點至5.6%。
經濟學家認為,有跡象顯示,美國通脹正達到短期峰值。汽油價格已從6月中旬每加侖5美元的高點回落至13日的4.63美元。海運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回落,薪資上漲速度有所放緩。美國民眾的長期通脹預期也有所回落。
美國圣殿財富公司首席投資官杰夫·吉爾伯格認為,近幾周原油等大宗商品和房屋價格已經下降,這是物價上漲遇阻的信號。
不過,美聯社的報道指出,去年夏季和今年4月美國也曾出現通脹放緩跡象,但隨后數月通脹又再度沖高。
聯博資產管理公司的分析師艾瑞克·威諾格拉德表示,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美國7月通脹可能會出現緩和,但距離通脹水平正常化還非常遙遠,同時尚未出現能推動通脹下行的實質性因素。
愛馬仕投資管理公司分析師西爾維婭·達爾·安杰洛表示,盡管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落,但仍處于高位,且未來仍可能面臨供應沖擊。由于美國國內和外部價格壓力持續傳導至消費價格,今年接下來的時間通脹很可能將位于高點。
多國通脹居高難下
除了美國通脹水平創下新高,全球很多其他國家通脹水平也居高難下。
德國聯邦統計局13日的數據顯示,6月通脹率微降至7.6%,但仍處于較高水平。6月,德國能源價格同比上漲38.0%。去除能源價格因素,通脹率為4.2%。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2.7%,服務業價格同比上漲2.1%。
德國聯邦統計局認為,能源價格上漲依然是導致高通脹率的主要因素,供應瓶頸和疫情同樣推高了通脹,德國政府采取的能源價格減負措施作用有限。
受烏克蘭危機影響,歐元區能源和食品價格也持續飆升,6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8.6%,再創歷史新高。
英國5月CPI同比上漲9.1%,市場預計通脹水平尚未達到峰值。英國政府可能于10月再次上調能源價格上限,英國央行預計CPI屆時將超過1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發達經濟體今年的CPI漲幅將達到5.7%,為1984年以來最高。
經濟衰退擔憂加劇
高通脹迫使全球不少央行在“穩增長”與“抗通脹”之間做出兩難抉擇。不少央行都傾向于將“抗通脹”作為第一要務。
3月以來,美聯儲已三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至1.5%至1.75%之間。高通脹壓力下,外界對美聯儲在7月會議上繼續大幅加息75個基點的預期不斷增強。還有分析認為,美國最新的通脹數據和強勁的就業數據甚至可能支持美聯儲在此次會議上加息100個基點。
英國央行6月將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1.25%,是去年12月以來第五次加息,并表示將特別警惕“更持續的通脹壓力”,如有必要將做出有力回應。歐洲央行預計也將在7月啟動11年來的首次加息。
分析指出,通脹高企令民眾生活成本大幅上升,進一步擠壓其可支配收入,影響消費支出。央行的加息行動還將增加家庭和企業的債務負擔。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持續加大。外界對于經濟增長受到拖累的擔憂不斷加劇。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在高通脹背景下,美聯儲更激進的貨幣政策將美國經濟推入衰退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下降1.6%。不少分析認為第二季度經濟可能延續下降趨勢。這意味著,美國經濟或將陷入技術性衰退。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表示,如果將本輪加息周期結束時的利率水平從3%左右上調至4%以上,可能帶來經濟衰退。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德斯蒙德·拉赫曼表示,兩年期和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已再次出現倒掛,這是經濟衰退非常可靠的前瞻性指標。
英國面臨的衰退風險也在加大。分析人士認為,通脹居高不下導致民眾生活成本提高、企業經營困難,加之持續的烏克蘭危機、混亂的“脫歐”程序等外部難題,下半年英國經濟不容樂觀。
英國零售商協會12日的數據顯示,6月份零售銷量同比減少1%,連續三個月下滑。英國央行預測,英國經濟將在2022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彭博社7月12日公布的調查顯示,13位經濟學家預計,英國在未來12個月出現衰退的可能性達到4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5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4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
頭條 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