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暖,正是植樹造林的好時節。3月3日,地處丹江口水庫東岸的淅川縣馬蹬鎮葛家溝山坡上,一株株新栽的松柏、五角楓鋪排至山頂,在黑石夾縫中挺拔屹立。
“過去,這里‘石頭山連山,山上石頭連’,是重度石漠化區域。”淅川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定洲介紹,石漠化荒坡土地退化、巖層漏水性強,由此引起缺水干旱,水土流失嚴重,陷入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的惡性循環。在淅川,石漠化土地面積達125萬畝,其中55萬畝為重度石漠化區域。
石頭山上栽樹,咋栽、能活嗎?
“跟我來!”劉定洲說著,領著我們沿蠶叢鳥道轉入山坳,只見近百人“之”字形排開,從山腳蜿蜒到山頂,把樹苗、袋土、石頭,一棵棵、一袋袋、一塊塊,你傳我、我傳他傳送到山頂。
“石頭山上造林可艱辛呢!沒有土,我們組織群眾肩挑人抬,一袋袋搬運上山;沒有水,我們在山上用石頭圍堰,鋪上塑料布,分級提灌;為了確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沖走,我們扛來一塊塊石頭,在每一棵樹苗根部壘起月牙形圍擋。”劉定洲介紹,“運苗移土,隨著山路越來越陡峭,四輪貨車換成三輪農用車,后改成兩輪摩托,最后全是人力上。”
“受丹江口水庫影響,這里氣候溫潤,四季都可以造林。只要有土、有水、有陽光,不管條件怎樣險惡,樹苗都能生長!”葛家溝造林隊隊長李國峰說,盡管如此,也不能圖快圖省事。樹坑選在石頭縫隙間,樹根抓不住地活不長;封土不嚴實,樹苗水分流失太快會旱死……今年是李國峰在石頭山上種樹的第16個年頭,16年來,他吃住都在山上,先后參與綠化了7個山頭,累計3萬余畝。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肩負著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重任。“丹江水清不清澈,關鍵看淅川的山綠不綠。”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介紹,為了綠化荒山、涵養水源,該縣創新造林機制,采取市場化運作、合同化造林模式,與企業和造林大戶簽訂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兌付造林資金,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統計顯示,近年來,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積10萬畝以上,連年穩居全省縣級造林第一,森林覆蓋率達到45.3%,53.2萬畝荒山重披綠裝。本報記者孟向東本報通訊員楊振輝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