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7】“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科研青年小李:天天泡在實驗室里,對科研人員來說,有時候是一種享受。莫說我們是“社交恐懼癥”群體,只有潛下心來,用踏踏實實的數據說話,才能成功。“十年磨一劍”,我看行!
報告原文摘抄: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
解讀: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行各業的從業者發揚匠人精神。創新一直是政府工作報告的“熱詞”,今年也不例外。未來,河南將建設中西部創新高地,創新創業蓬勃發展,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大幅提升,創新型省份建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在創新中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永煤集團車集煤礦正高級工程師游弋受訪時表示,工匠精神在一切創新中必不可少。
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創新發展中更需要工匠精神,游弋說,目前我國仍是制造大國,但呈現出大而不強,多而不優,高端設計低端制造等現狀,主要就是缺乏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他建議,把工匠精神納入基礎教育和人才培育的全過程,支持企業對工匠梯級培養,提高和落實工匠人才待遇,增強各級工匠的榮譽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快遞8】“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
鄭州退休教師張老師:退休以后,我特別關注老舊小區改造的事兒,我們上年紀了,我們住的小區也有“年紀”了,期待小區能“返老還童”,這樣我們就可以安度晚年了。
報告原文摘抄:繼續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推進“兩新一重”建設,實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現代物流體系。政府投資更多向惠及面廣的民生項目傾斜,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
解讀:那么,我省是如何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這項工作的?
記者采訪了解到,最近幾年來,鄭州市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頗具代表性。截至2020年底,鄭州市中央補助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已全部開工,共完成1374個小區改造,受益群眾達7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鄭州市計劃改造的老舊小區數量,在全國城市中位列首位。
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是在政府主導又不大包大攬的原則下,圍繞“提升小區功能和品質、解決群眾基本需求”的要求,通過綜合改造將陳舊破損的老舊小區變成舒適、優美的宜居小區。根據鄭州市政府的統一安排,今年將有序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確保2000年前的1992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實現大頭落地,推動無主管樓院“紅色物業”全覆蓋。
老舊小區改造,是居住環境的提升,也是軟硬件的統一升級改造。大河報長期關注政府的這一民生工作,并對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和問題進行剖析式報道。目前,圍繞基礎、完善、提升三類改造內容,回應群眾期盼,鄭州市確定了“一拆五改三增加”(即:拆違、“上改下”、節能改造、雨污改造、“白改黑”、改綠,增加黨群、物業用房和安防)改造重點,做到應改盡改。
除了硬件改造外,軟件改造也會跟上。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鄭州市探索區域化黨建聯盟、社區服務聯盟、智慧服務平臺的“兩聯盟一平臺”模式,以街道為軸心、社區為主干、公共單位和居民群眾為“扇面”,推動街道、社區、公共單位、居民群眾四方聯動,推動老舊小區的治理模式從“靠社區管”向共建共治共享轉變。
針對老舊小區改造后的維護,專門引進專業化物業公司。通過連片打包、捆綁公共管理資源、路院共管等模式,擴大專業化物業覆蓋面,政府給予一些物業服務補貼。
【快遞9】“千方百計使億萬農民多增收、有奔頭”
返鄉青年小光:說到收快遞,俺村也實現送貨到家了!前幾年在外面打拼,剛回到老家創業有點不習慣,但這幾年變化太大了。我愿意帶著叔父輩們利用科技、網絡來“種地”。“有奔頭”這三個字,家族群里已經轉瘋了!
報告原文摘抄:穩定種糧農民補貼,適度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和品質……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保障農民工工資及時足額支付。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千方百計使億萬農民多增收、有奔頭。
解讀:那么,農民怎么樣才算是“有奔頭”?全國人大代表、濮陽市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說,所謂“有奔頭”,就是農民能享受到城市一樣的生活,城市有啥,俺就有啥。作為一名村支書,他們村將做好帶頭引領作用,讓農民逐漸過上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
農民增收,前提便是鄉村振興。那么,我省應該如何推動鄉村振興的進程呢?全國人大代表楊來法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尤其是發展農業產業過程中,鄉土人才的缺乏已經明顯成為掣肘。
建立鄉村振興人才激勵機制,使更多的組織人才、技術人才,加入到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基層合作社、龍頭企業聯姻,盡快形成現代企業管理運行機制,以便在市場大潮中站穩腳跟。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段偉朵邵可強郭兵劉瑞朝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