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周口電(記者 韓章云 通訊員 胡洪濤)4月9日12時10分,河南省鹿邑縣高集鄉張行莊行政村,42歲的殘疾小伙張常海的生命走到終點。4月10日,按照其遺愿,張常海的家人將其遺體捐獻用于醫學研究。作為村里第一個捐獻遺體的人,村里眾多村民自發趕來送張常海最后一程。
4月10日,河南省鄭州大學紅十字會的醫療專用車開進張行莊行政村。進入村子,沒有繁瑣的喪葬禮節,沒有無休止的鞭炮、哀樂聲響,一切似乎都靜悄悄的,與往日村里的喪禮完全不同。
張常海的親屬在捐獻遺體交接表上簽字?!『闈?攝
當日,鹿邑縣當地志愿者、張行莊行政村鄉親及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等近400余人為張常海舉行了簡潔而肅穆的追悼。追悼會后,張常海的親屬簽字完成遺體捐獻的相關手續。這是張常海的遺愿,其遺體將捐獻給醫療單位,供醫學研究和教學使用。
記者了解到,7歲那年張常海不幸患上骨髓炎,由于家里貧窮,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導致全身癱瘓臥床不起,四肢無力,就連翻身也要靠人幫助。這一躺,張常海竟在床上躺了35個春秋。
張常海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上面有兩個姐姐三個哥哥,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作為家屬,張常海的三哥張永義一邊在捐獻遺體交接表上簽字一邊抹著淚:“真舍不得弟弟走,也不想讓他捐獻遺體,可這是弟弟的心愿,我們兄弟姐妹疼他、愛他,但幫他實現自己的愿望最重要。”
村民自發送張常海最后一程?!『闈?攝
一個常年臥床的殘疾農村小伙,為何有捐獻遺體的想法?
據張永義介紹,臥床的張常海并沒有與社會完全脫節。“他喜歡看書、愛看新聞,時刻關注著外面的世界。也是從新聞報道中他知道無償捐獻遺體、器官以及眼角膜也是幫助別人的方式之一。”張永義說,臥床多年,弟弟張常海得到了社會上、鄉親們的很多幫助,回報社會是弟弟一直以來的心愿。
2017年,張常海說服家人,簽署了志愿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志愿在去世之后無償捐獻遺體用于醫學研究和教學使用。
深處中原內陸的鹿邑縣高集鄉民風淳樸,當地村民遵循世俗傳統,喪葬禮節繁瑣,捐獻遺體,張常海是這個村莊有史以來的第一人。
“捐獻遺體、器官在我們村是很難做通的工作,況且常海的哥哥姐姐疼愛他,更不愿意他捐獻遺體,但是常海還是做通了親屬的思想工作,這為我們高集鄉移風易俗開了個好頭。”該村村支書李俊友告訴記者。
知道張常海去世了,4月10日,不少村民自發來送他最后一程,表達敬意與哀思。“常海捐獻遺體是為醫療事業做貢獻,他的奉獻精神很讓人敬佩,他也會是我們村的榜樣。”村民張德生如此評價張常海的選擇。(完)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