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業浪潮遇到京津冀政策紅利,能夠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有媒體報道177個創業實體入駐河北省肅寧創孵基地,有許多“北漂”青年紛紛返鄉創業,直言要給自己的夢想一個實踐的機會。
見微知著,“北漂”返鄉創業雖系個人選擇,卻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化的縮影。曾經的京畿大地,北京似乎是年輕人奮斗打拼的主要目的地,如今,“回鄉創業”“筑夢家鄉”的故事正越來越多。在采訪中,很多人都表示“離開北京,回河北老家發展前途同樣廣闊”“家門口也能找到事業的新起點”。這樣的態度轉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地發展一體化的深入推進,讓敢闖敢試的年輕人迅速捕捉到了其中機遇。
這些年,隨著三地協同戰略在眾多領域次第鋪開,北京產業、技術、資金等資源加速輻射周邊,讓返鄉創業有了現實支撐。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河北省吸引落戶京津高科技企業1350多家;中關村保定創新中心入駐企業達86家,高碑店新發地物流園日交易額過億元……可以說,從“政府鼓勵”到“搶灘布局”,從“駐足觀望”到“集體行動”,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將三地協同視為自己發展壯大的新契機。而在產業梯次轉移、空間騰挪的過程中,津冀發展空間愈發廣闊。
當然,要想讓更多創業者在家鄉干得好、留得住,還需要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更有機地結合起來。首要一點,就是提升環境、做好服務,促進資源、人才自由流動。事實上,對于弄潮兒而言,選擇在何地追逐夢想、激蕩人生,除了看得見的政策優惠,良好的創業環境等看不見的土壤更不可或缺。曾有人這樣解釋為什么中關村能成為孕育未來的搖籃:數不盡的創業資源、想象不到的創業服務,能為創業者提供最為完善的環境和保障。這一點對于身處信息時代、視野更加開闊的年輕人來說,尤為關鍵。可喜的是,在這方面津冀已經嘗試更多可能。比如,各種對標中關村的眾創空間逐漸落地,重視法治、保護知識產權日益成為政府部門的基本共識等等。我們期待更多有利于夢想落地的舉措競相出臺。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近4年,無數人的生活發生了改變。面向未來,我們期待“協同紅利”持續釋放,支撐起更多青年的精彩夢想,讓京畿大地成為創新創業的天堂。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