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西方世界面臨的通脹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金融市場最為矚目的現象,費雪擔心的貨幣幻覺已經在各種花式防水之后成為了所有人的痛覺。
(資料圖片)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經常在抖音上刷到這樣的短視頻,視頻的標題十分醒目——美國政府又又又發錢了!視頻博主們會一邊炫耀道,最近又收到了政府的支票,一邊到超市采購讓大家看看美國的物價。伴隨著一波波的發錢,顯然超市里的東西也越來越貴了,到了今年,短視頻的主題大致都變成了——在物價飛漲的美國,打工人吃一頓飯要多少錢?與此同時,也沒人再提發錢的事情了,畢竟通脹已經處于失控邊緣,再發錢無異于火上澆油。
事實上,這正是我們身邊發生的經典的經濟現象,政府的大規模補助固然可以減輕眼前的生活壓力,但卻也埋下了債務和通脹的種子。從貨幣學派的經典理論來說,通脹永遠是一個貨幣現象。同時,大量的現實案例也告訴我們,當通脹真的來臨時,通脹預期與工資上漲會循環出現,這會帶來惡性的通脹,一旦惡性通脹出現,貨幣政策將面臨長期的緊縮壓力。
關于貨幣的幻覺
在美國經濟學家歐文 · 費雪看來,普通人對于貨幣存在著一種認知上的不足,這種不足被他稱為 " 貨幣幻覺 "。在上世紀 20 年代出版的經典著作《貨幣幻覺》中,費雪就描述了一種景象:絕大多數人僅僅從貨幣面值來作判斷購買力,卻往往容易陷入通脹而不自知,而這種不自知會導致通脹被輕視或者忽視。
一個經典的案例是,一件衣服去年賣 100 美元,在過去的一年中,通脹上升了 50%,如果今年店主以 130 美元的價格賣出這件衣服,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經濟學家給出的答案是,由于通脹上升了 50%,去年 100 美元的購買力在今年必須要花費 150 美元來實現,因此即使獲得了看似更多的 130 美元,但實際購買力還是下降了。僅僅關注紙幣的面值,而忘記了通脹對購買力的影響,這就是一種經典的關于貨幣的 " 幻覺 "。
政府任性 " 發錢 " 則帶來了另一種貨幣幻覺——消費者覺得自己瞬間 " 有錢 " 了,同時也會自我暗示這樣的 " 發錢 " 會成為常態。但不幸的是,越來越密集的無腦發錢,不僅帶來了物價的上升,也帶來了有意愿就業人口的萎縮,最終成為了惡性通脹的誘因。而由于通脹上升,政府也不能再隨便 " 發錢 ",經濟也因此大概率再次陷入衰退。" 發錢 " 的背后存在著另一個理論魅影——現代貨幣理論(MMT),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關于現代貨幣理論的著作由美國經濟學者蘭德爾 · 雷出版,但這一理論卻有著更加廣泛的學術基礎和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發錢 " 是希望激起大家對于未來收入預期的增長預期,從而可以從較長時間內推動消費增長,以此來推動經濟發展。從這個角度而言,現代貨幣理論又與費雪的 " 貨幣幻覺 " 有著一定的共識,即貨幣可以作為載體來影響消費者的預期并改變其消費行為。
時代的溝壑
《貨幣幻覺》和《現代貨幣理論》這兩本書同時以貨幣為主題,但在時間上卻差了近一個世紀。費雪首次提出 " 貨幣幻覺 " 在 1928 年,而現代貨幣理論盡管孕育很久,但成體系的理論學說的建立卻在過去的數十年。
正因為時代背景存在巨大差異,不同時期的經濟學者才對貨幣現象作出了看似截然不同的解讀。上世紀初期,在經歷了連年的戰爭后,物價飛漲,導致了紙幣的購買力開始下降,但在那個時代,卻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通脹。在費雪看來,貨幣混淆了真實購買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在無形中征收 " 通脹稅 "。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也往往更愿意宣傳其他國家的通脹問題,卻有意掩蓋自身的通脹現象,這也造成了人們往往忽視身邊的通脹。在一次德國之旅中,費雪隨機訪談了 24 個德國人,僅有一個人發現通脹與德國馬克貶值之間的關系,而絕大多數人認為物價的上升是供需失衡或者戰爭等偶然因素導致的。這其中的差距是巨大的,如果通脹是因為貶值帶來的,那么通脹會與貶值互相纏繞而不斷出現,因為本國的通脹水平較高,也意味著物品的價格更高,在這種情況下,進口商品更加便宜,但進口增多會導致本幣進一步貶值。而如果通脹僅僅是供需矛盾的產品,那么通過改善國內條件就可以從根本上壓制通脹。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其看到的只是以本國貨幣標準的物品價格,而這樣的價格即使出現了些許變化,也容易被忽視。久而久之,這就帶來了巨大的通脹問題。
為了避免貨幣幻覺帶來的通脹,費雪很真誠地提出,希望回歸 " 金本位 "。這樣的想法的初衷當然是好的,但對于需要在戰爭中龐大支出的各國政府來說,失去了發鈔的權力,則意味著其政權的垮臺。
而與費雪的 " 天真 " 相比,現代貨幣理論卻一直在迎合主政者的思路。從很大程度上而言,現代貨幣理論為央行的大規模 " 放水 " 和財政的大規模支出背書。對于普通選民而言,免費紅包當然是越多越好,而政治家為了拉選票,也經常會在選戰中作出慷慨的承諾。從經濟學角度而言,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對于短視的政治家而言,眼下的只要拿到選票,未來的風險就留給未來吧。而在現代貨幣理論的加持下,政府 " 發錢 " 讓所有人都很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與此同時,對于現代貨幣理論的擁躉來說,其學說的建立背后正是長時間的經濟和通脹低迷。越來越多的央行開始把通脹作為一個實現目標,而非控制目標,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通脹的長期缺位。比如說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通脹幾乎都是零或者負值,由于沒有漲價的預期,年輕人不愿意購買房產,導致了大量的房產成為無法流通的沉淀商品,而由于資產無法變現,即使有錢(房產),很多人也無法消費。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通過一切手段鼓勵通脹的產生,似乎是解決經濟低迷問題的終極法寶。
" 放水 " 催生惡性通脹
為了讓通脹回歸,現代貨幣理論的鼓吹者認為,政府應該不遺余力地加大財政刺激的力度,直至通脹出現明顯的趨勢性上升。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盡管現代貨幣理論并未被主要央行公開采納,但在實際操作中,大規模的 " 放水 " 卻屢見不鮮。
面臨著長期的低通脹和不斷出現的經濟下行和金融風險," 放水 " 似乎成為了過去 30 年中以美聯儲為代表的西方主要央行的慣用手段。" 放水 " 往往起步于貨幣政策寬松,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央行選擇降息來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這樣可以鼓勵生產,從而使經濟走出低谷。但在過去的數十年中,由于利率越來越接近于零,降息對于經濟的刺激力度開始越來越小,與此同時,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發達國家的通脹也開始出現了結構性的疲軟,這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發展中國家的全力生產和出口。
一方面,通脹目標越來越遙不可及,另一方面,經濟低迷和金融市場波動則越來越常見。貨幣政策寬松的有效性也開始被廣泛質疑,即使歐洲和日本實施了 " 負利率 ",市場也并不相信通脹能像央行官員們照本宣科地那樣到來。于是,在 " 現代貨幣理論 " 的引領下,政府開始放大招——通過直接的大規模財政刺激來推動消費。在現代貨幣理論看來,個人的消費傾向越來越低,類似于減稅這樣的政策開始顯得越來越無效,因此財政政策應該走向前臺,并實施更加 " 顯性 " 的刺激政策。無論是通過 " 發錢 " 還是通過 " 直升機撒錢 ",其真正的目標是為了刺激需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現代貨幣理論 " 的核心是通過大規模的實質性增加居民消費來帶動生產,最終實現通脹和經濟增長的目標。
顯然,在過去幾年中西方國家不斷采用大規模財政刺激,并通過直接補貼來修復疫后經濟,可以被看成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大膽的經濟政策試驗。不幸的是," 發錢 " 固然一時爽,但很快大家便發現了問題——消失已久的通脹像猛獸一樣歸來了。貨幣學派再次成為了勝利者,最終通脹仍然是一個貨幣現象。而按照時下更為流行的行為學角度來看,由于存在著集體無意識和從眾心理,對于通脹的恐慌式描述將大概率成為市場的主流聲音,這也意味著通脹的治理也將十分棘手。
本幣的 " 幻覺 "
當然,盡管兩本著作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產生,也推導出了不同的結論,但仍有一些思考上的共識。比如說費雪提出,由于本幣貶值而出現的通脹往往容易被忽視,這其中就出現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國居民往往不得不使用本幣,因為通過勞動獲取的工資是本國貨幣,繳納各種費用也需要使用本幣,這事實上意味著政府通過自身的權利實現了某種程度的強制征稅。
有趣的是,現代貨幣理論的核心也是建立在本幣的基礎之上,由于政府控制著本幣的印鈔權,因此只要債務是以本幣形式存在的,那么債務的增加似乎并非限制性的因素。與此同時,現代貨幣理論也提出,如果通脹成為問題,那么政府可以通過增加稅收來遏制通脹。
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邏輯簡直可笑,通脹本身類似于稅收,政府通過印鈔來推升經濟和通脹,但一旦過多的貨幣供給推升了通脹,那么又需要通過實際的稅收來控制通脹的過快上升,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一邊被通脹收割,一邊又要被政府收割。
與此同時,在現實中稅收也不是一個被人喜歡的東西。需要考量的一個因素是,如果通脹已經上升,那么加稅這樣一個并不被大多數人喜歡的選項,能否真正如現代貨幣理論設計得那樣可以順利推出?事實上,更可能出現的情形是在通脹產生后,政府往往會通過大規模的財政補貼來安撫人民,而非理論設計中的增加稅收。這事實上只是在短期內壓低了名義通脹的表現,卻把債務留在了未來。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本幣因為大幅度一國通脹而出現貶值,那么債權人可能會要求該國發行以更具有信用的外國貨幣發行的債券,這也意味著本幣如果持續貶值,那么可能無力償還未來的外幣債務。從這個角度而言,現代貨幣理論似乎只適用于美國這樣的具有全球債務融資能力的經濟體,而對于新興市場國家來說簡直是飲鴆止渴。換言之,理論與現實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鴻溝。
時至今日,西方世界面臨的通脹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金融市場最為矚目的現象,費雪擔心的貨幣幻覺已經在各種花式防水之后成為了所有人的痛覺。從美歐經濟體的表現來看,通脹治理的長期化也基本成為定局,滯漲也已經成為市場主流的判斷。通脹對于資產價格的傷害也顯而易見,美國 8 月通脹數據公布后,市場也再次認識到了通脹的粘性之強,納斯達克指數也在 9 月 13 日一天跌去了 5%,投資者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當然,除去大規模放水外,惡性通脹出現的背后," 去全球化 "、政治和軍事對峙加劇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說,德國和俄羅斯在 " 北溪一號 " 的問題上,從一開始就沒有很強的談判意愿,反而雙方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加速分歧,最終 " 北溪一號 " 徹底斷供。德國寧愿本國經濟受損也不愿意使用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而俄羅斯則寧愿徹底斷氣也不愿意在制裁問題得不到解決前尋求斡旋。
世界從合作走向分裂,不僅意味著供應鏈的重建將可能再度推高原材料的價格和工人工資,也意味著尋求價格洼地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通脹作為一個經濟現象,其背后卻累積了無數的其他政治因素,這才是值得我們今天認真思考的地方。這也意味著通脹的未來走勢將十分復雜,貨幣政策是否能夠獨當一面,則是留給市場的另一個棘手話題。
# 海天味業陷入添加劑輿論風波 # # 三季度收官,你賺錢了嗎 # # 美股持續反彈,中概股大漲!# @今日話題 @雪球創作者中心 @雪球訪談 @大消費滾雪球 @大金融滾雪球 $ 騰訊控股 ( 00700 ) $ $ 新東方在線 ( 01797 ) $ $ 旭輝控股集團 ( 00884 ) $
/xz
頭條 22-10-04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3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2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10-01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
頭條 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