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生前工作中。資料圖片
幾縷墨香,陪伴你我走過成長、成才、學習、工作的每一段時光。不過,今天的你可曾知道或想起,這背后,那個默默耕耘十余載,讓出版印刷“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用激光照排技術將漢字帶入信息時代的人?
2001年,中國工程院頒發“二十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評選結果,“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僅以一票之差位居“兩彈一星”之后,而列次席。這項被稱為影響漢字傳承乃至中華文明進程的重大科研工程與一個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就是王選。
被稱為“當代畢昇”“漢字激光照排之父”,2002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選,在20世紀80年代掀起了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而他所在的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今年迎來了35周年所慶。
從2006年王選去世至今,已有12年。但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多媒體信息處理研究室主任彭宇新卻覺得,王選從未走遠,他的精神一直影響著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的成長和發展。
“科學研究必須要創新,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1975年前后,不少人認為在西方發達國家科研人員已經先行一大步的情況下,王選的漢字信息壓縮和還原方案不可能成功。但王選并沒有氣餒,他堅信自己的選擇,并繼續投入更多精力設計完善總體方案。他甚至做了更大的決定:跨過當時流行的二代機和三代機,采用激光輸出方案,直接研制世界上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在研發樣機的過程中,王選克服身心病痛勞累、骨干人員退出、設備落后、工作條件簡陋等種種困難和壓力,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與團隊一起成功地將原理性樣機做了出來,并經過一代一代地改進,最終形成中文電子出版系統推向市場,被國內99%的報社和90%以上的書刊(黑白)印刷廠采用。
“王選能成功得益于他的數學基礎,還有他在科研工作中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物的發展總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是對于要成就大事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然要經歷極為痛苦、煎熬的時期,這其中可能會有壓力、有打擊、有挫折、有苦苦的探索甚至是瀕臨絕望。”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今天談起王選仍然感慨萬千,“王選頂住了超乎常人的壓力,克服了艱難困苦,最終一鳴驚人。”
“當年,我們做研究時,很多人諷刺我們是‘天方夜譚’‘玩弄騙人的數學游戲’,等等,但我們還是堅持了下來。”在王選夫人、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教授陳堃銶看來,“敢為人先”的精神是王選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科學研究必須要創新,要走自己的路,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而不能像打‘橄欖球’一樣,看到熱點就一窩蜂沖過去。”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郭宗明說得最多的是,“王選精神在傳承,王選事業在發展”。“簡單來說,王選老師提出的‘頂天立地’,即高科技產業應實現‘頂天立地’模式,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發展之路。‘頂天’是不斷追求技術上的新突破,‘立地’是把技術商品化,并大量推廣應用。”
因為認同、堅持了這樣的觀點,自2000年開始,一直在圖像視頻識別技術領域深耕的彭宇新,始終將王選所說的“科研人員不能只拿國家的錢,而要用研究成果去市場上做出效益”牢記于心。以彭宇新為代表研發的計算機圖像視頻識別技術不僅在國際權威評測TRECVID視頻搜索比賽中獲得過6次第一名,且已應用于國家網信辦、公安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單位。同時,該技術也獲得了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人們為何念念不忘王選精神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甘為人梯、提攜后輩”,是大家說起王選,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參觀王選紀念陳列室時,記者在一個角落發現印有員工照片的花名冊,里面詳細記載著研究所年輕人的來歷、研究方向、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長等各種資料,“王老師對每個人都很照顧,不僅關心他們的科研工作,也為他們的生活待遇操心。”王選生前秘書、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王選紀念室主任叢中笑在一旁解釋道。
叢中笑介紹,1993年,57歲的王選春節設計的一個方案被他的學生否定了,這使他意識到計算機技術發展和知識更新迅速,年輕人具有明顯的優勢,經過深思熟慮,他宣布退出科研一線,全力支持和培養年青一代。
也是在這一年,王選寫下《給年輕人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提倡團隊精神》一文后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王選提出了“價廉物可能不美”的說法,“優秀年輕人在有了很好的住房和工作、生活條件后,便不大會無限制地追求物質待遇,而會投身于他們看得更重的事業上去,這說明‘金錢不是萬能的’;但過低的收入,沒有安身的住房,則很難使年輕人去‘獻身’,因為一大堆后顧之憂分散了精力,這說明‘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而即便在病重之際,王選依然不忘為年輕人鼓與呼。2005年10月,王選忍著病痛,為《光明日報》寫下一篇7000字長文,而主題就是給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他分析了電子計算機誕生60年來計算機領域重大發明的產生過程,指出“所有這些重大發明均來源于一個、兩個或三個杰出科學家的奇妙構想”,“這些重大發明的提出者大多為30多歲的年輕人,有的僅20多歲”。
即便10多年過去了,人們為何念念不忘王選精神?他的時代價值是什么?
“永不止步的創新精神,百折不撓的奉獻精神,刻苦踏實的工匠精神。”陳堃銶這樣總結,“我們在‘告別鉛與火’之后,并沒有停下前進創新的腳步,又告別‘報紙傳真機’‘電子分色機’‘紙與筆’‘照排膠片’等等。年輕時的王選曾因廢寢忘食的工作累出重病,也曾遭遇過家庭變故,但是這些挫折即使再大,都不能打倒他為國奉獻、百折不撓的信念。”
“在陳列室中,展示著王選老師設計系統和修改字模信息的手稿,在他家里,還保存著2200多頁這樣的手稿,每頁都比A4紙要大,工工整整、密密麻麻。他曾設計了幾個專用芯片,都是一次成功,因為芯片返工重做代價很大,王老師在設計時就給自己定了目標:努力做到一次成功。”叢中笑解釋說,這就是刻苦踏實的工匠精神。
“超越王選,走向世界”
“當年王選老師扶持我們成長,我們這些師兄弟們也要學習王老師扶持年輕人的精神,培養研究所的年青一代。同時,也要把王老師開創的事業繼承下去,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服務國家、社會的產品和應用,在產學研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郭宗明說。
郭宗明補充說,他們很多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包括“圖像視頻識別技術”“字庫自動生成技術”“寫稿機器人”等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都是延續王選開創的技術基礎之上的。“比如,我們繼承了王選、陳堃銶開創的媒體技術的研究,并加以發揚光大,把媒體的數字化技術擴展到智能的媒體化技術。例如,機器人自動寫稿極大提高了寫稿效率,手寫個性化字體的自動生成技術達到‘見字如面’的效果,圖像視頻識別技術使得媒體大數據不僅能存得下,還能管得住、用得起,還有計算機視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版面理解技術、知識服務技術等等。”
彭宇新說,讓王選精神釋放更大時代價值,要從自己做起。他一直記得,王選堅持帶病指導他們的研究工作。2005年,彭宇新的一篇論文被國際視頻領域的頂級期刊TCSVT接收,在當年的計算機所年終總結會議上,王選在病重之際錄制了講話,還特地表揚了這個工作,讓他備受鼓舞。正是受到這樣的影響,彭宇新把每周與學生討論研究進展當作自己必須堅持的工作之一,“我要及時關注學生的研究工作,幫助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對他們取得的成績進行表揚和鼓勵。”而大家視之為生命的科研,他會自行調配時間,加班成為常態。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2017年,北大計算機研究所通過了嚴格的國際評估。校外專家評審組的結論是,研究所的學科建設和研究水平處于世界一流水平。
在郭宗明看來,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成立35年以來,做的事情很專注,但絕不意味著只是守著王選開創的一畝三分地不發展,也不是隨意亂發展。“我們要繼承‘科研為應用’的思想,開辟新的研究方向,跟上國家和市場需要,完成王選的遺囑之一‘超越王選,走向世界’。”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