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情緒起伏直接擾亂人的心理、生理活動,影響健康,產生疾病。中醫學把不良情緒作為最為重要的致病因素。
情緒源于人體臟腑功能
情緒,中醫稱為情志,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心理活動,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刺激的正常反應。
過度的情緒直接擾亂人的心理、生理活動,影響健康,產生疾病。中醫學把不良情緒作為最為重要的致病因素,對其有著深刻的認識。
中醫學把不同臟腑和不同情緒建立關聯。《素問·天元紀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簡要總結即是:
肝,在志為怒,怒傷肝。
心,在志為喜,喜傷心。
脾,在志為思,思傷脾。
肺,在志為憂,憂傷肺。
腎,在志為恐,恐傷腎。
不良情緒益疏不宜堵
例如經前期綜合征,是指成年女性在月經前期,表現出一系列包括情緒失控,急躁易怒,常伴有偏頭痛、乳腺脹痛、脅肋疼痛等癥狀,而在月經來潮后自行恢復。中醫把這種狀態叫作“肝郁氣滯”。
中醫認為,在月經前人體有“急躁易怒”的物質基礎,即壅盛而疏泄不暢的氣血,《黃帝內經》:“肝氣實則怒,血有余則怒”,所以此時脾氣控制不住。而當月經來后,氣血疏泄、通暢了,其情緒又回到了掌控之中,患者不再無故發脾氣,相應的癥狀也就隨之消失。
對癥下藥專治各種“情緒病”
《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因此,在臨床上可以用針、用藥、用言語,調整患者情緒。比如,發怒氣,導致頭暈、頭脹,可以用平肝潛陽藥物,把上升的肝氣引下來;受恐嚇,大小便失禁,可以補腎升陽,把下墮的腎氣托舉上。針對不同情緒,藥物調攝常用方法:
悲傷,心肺氣虛——補益心肺。
思慮,脾胃氣壅——通調脾胃。
嘻笑,心火旺盛——清泄心火。
憤怒,肝氣太盛——疏肝降氣。
恐懼,腎氣不足——補腎升陽。
每個人都是自我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不良情緒,可以自治。健康的身體,可以加強情緒的自我調節,積極主動地促進健康。每個人的意志力,可以更好地駕馭自己的精神,適應環境,調整自我。《靈樞·本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因此,應盡早地認知、了解、掌握情緒規律,實施情緒管理,讓它為我們的健康更好地服務。
(文/王春勇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