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元錢,獲得一張寫有一個陌生人微信/QQ號的紙條,或者把自己的聯系方式寫在紙條上扔入盒中,以此等待“有緣人”。
從八九月開始,一些年輕人中間興起了一種盲盒交友的社交方式。眼下,它正從線下火到線上,還有人從中嗅到商機,出了創業教程、招攬代理,或是售賣整套小程序,號稱“零(低)成本創業”“月收入輕松過萬”。
花1元錢交友,把對另一半的浪漫想象,寄托在一張小小的紙條上,靠譜嗎?這是否會侵犯個人隱私,或是涉及販賣信息的問題?記者 童蔚 文/攝
95后小伙當起“地攤月老”
周二晚上7點半左右,杭州武林夜市開始迎來這一天的人流高峰。其中一個攤位,因為攤前熒光板上的宣傳語而顯得有些特別。走過的男女老少,大多會駐足瞅上幾眼,忍不住念出聲來:“你想脫單嗎?1元留一個,1元拿一個……”
一對年輕夫妻停下腳步。男士爽快地付了1元,彎下腰開始留微信號,一邊寫一邊解釋:“給哥們留的,經過他同意了。不是我的,不怕回去跪搓衣板啊。”
一位媽媽帶著初中生模樣的兒子經過,搖搖頭走開了:“現在還能這樣玩?”
“玩玩,不當真!”“萬一呢?”一個女生在同行兩個妹子的“慫恿”下,有點不好意思地留了個號碼,并取走兩張紙條。
兩個戴眼鏡的西裝男士,在旁邊笑著觀望了一兩分鐘,最終還是選擇離開。
攤主小魏,是個95后小伙子,只要不下雨,下班后就會在此處擺攤。一藍一粉兩個盒子,分別寫著“帥哥”“美女”,加上一疊花花綠綠的便利貼和幾支筆,就是他的家當。
“擺了幾個星期,在網上受到的啟發,當時就感覺比較火。”小魏告訴記者,光顧他生意的大多是95后、00后,線下以女生居多,“逛夜市的女孩子多嘛”,線上的男女比例可能相差不大;生意好的時候,一晚能賺一兩百元。
問他如何能保證號碼的真實性,以及會不會被人買去挪作他用,小魏只是反復強調:“大家都是花錢留的,不會有假”,以及“如果有人一口氣要買10張以上,我就不賣了”。
有人嗅到商機 將玩法搬到線上
類似的脫單盲盒小攤和散裝“月老”,出現在下沙、三墩、余杭等地方,有的還帶著直播;一些咖啡店、劇本殺館,也兼職做起此類業務。上抖音、小紅書,你還會發現,成都、重慶、上海等城市甚至開出了脫單便利店,將留聯系方式的紙條,升級成了漂流瓶。
這種在年輕人中間流行的社交方式,讓一部分對網絡流量敏感的人,窺見了商機。他們將玩法搬到線上,開發成了小程序模板:首頁即是男女分開的抽/放紙條操作,除了留下微信號,還可以選填星座、愛好、要求,甚至是上傳圖片等。
各種售賣整套小程序模板,或者招下級代理的推廣,也在一些知名問答社區和社交平臺上傳播,大多附著數字誘人的收入截圖。
“花9.9元成為下級紅娘代理,通過你推廣分享出去的鏈接,獲得的收入有一部分會劃給你,五五分成。你還可以發展自己的下線。”按照網站上留下的某推廣信息,記者加了工作人員的微信。對方熱情介紹,并催促下單。
而在另一家嘉興的科技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只要花八九百元,就可以獲得一套獨立的小程序。“我們會給你搭建一個平臺,包括域名服務器這些。在線‘擺攤’,產生的收益全歸你。”這名工作人員還坦言,自家主打的其實是盲盒商城,看到脫單盲盒市場的火熱,才從上個月開始推出此套模板。“聽說,有人靠直播導流,一天就賺了40萬。”為了讓記者盡快下單,對方補充了一句。
“你不知道順著這根藤
爬過來的是什么”
線上線下脫單盲盒的流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各種討論。
有網友覺得新鮮:“如果下次碰到,可以試一次。玩玩嘛,聊得不對路,刪嘍。”
也有網友認為這是“割韭菜”,還是兩茬:“單身想找對象,還有想賺快錢的。買個微信號1元,成為代理9.9元,金額不大,也是智商稅。”
網友“握拳寧”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上周末在夜市地攤留了信息,雖然目前還沒人來加自己,但本周又光顧了小攤,幫一位異性好友抽了三張男士紙條。“就算不是談戀愛,交到新朋友也不錯啊。”
“我不李姐(網絡用語,即‘我不理解’)。”網友Mandy寫道,“就憑一個微信號?根本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符合你的擇偶標準。萬一加你的是個微商呢?萬一攤主把你的信息打包出售呢?”
還有不少網友關注到一個問題:這是否會侵犯個人隱私,或是涉及到販賣信息的問題?
對此,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何遠律師表示:“如果販賣的只是微信號,首先,它肯定不屬于民法上的個人隱私的范疇;其次,它是否屬于《個人信息保護法》所保護的個人信息,是存在爭議的,但哪怕將它歸入個人信息,也是個人主動出售并允許商家再次出售,那么,個人也就等于放棄了法律所提供的保護。既然是個人主動出售自己的一項普通個人信息,且這種行為本身包含了同意商家繼續出售其微信號的意思,很可能無法認定其構成違法。”
在何律師看來,這種新興交友方式的主要風險在于,你不知道自己扔進盒子里的聯系方式,主動來加的會是什么人。“也就是說,你拋出了一根藤,但并不能知道,順著它爬過來的是什么。對方給出的身份、性別、職業等信息,你無法確認真偽,說是妹子,也許是摳腳大漢。最大的風險還在于,參與其中的人,多多少少是抱著一種獵奇的、哪怕預期再低,也還是懷有一絲相親期待的心態。這就容易被別有用心者所利用,他們可能會有針對性地打造非常優秀的人設來下套。所以,參與者請一定要保持理性,當然最好是別參與。”
國家注冊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婚姻教育高級指導師羅睿綺向記者表示,脫單盲盒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了年輕人的獵奇心理,“隨機帶來的好奇感,玩的是偶然性。”
同時,她覺得,這背后其實也隱藏著年輕人強烈的社交需求。“每種新鮮事物都有熱度周期,但年輕人想收獲友情和愛情,是永恒的命題,不會變。”脫單盲盒給熱衷于網絡社交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交友的新渠道,“不過想通過這種方式,找到男(女)朋友馬上脫單,還是有點夸張。此外,背后可能存在的風險,作為成年人,應該具備鑒別能力。也希望社會可以為年輕人結交朋友,創造或者說提供更多的非功利性平臺和活動。”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