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正式在天津開標,這也是繼冠脈支架國家集采后,第二個進行國家集采的高值醫用耗材產品。本次采購產品范圍為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全國共5804家醫療機構參加,首年意向采購量共54萬套,占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按2020年采購價計算,公立醫療機構人工髖、膝關節采購金額約200億元,占高值醫用耗材市場的10%以上。采購周期為2年。
根據擬中選結果,共有48家企業參與本次集采,44家中選,中選率92%。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
有業內人士表示,人工關節置換是治療因外傷、運動損傷、退變老化等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壞死、關節損傷、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夠極大恢復患者關節活動機能,明顯提高生活質量。由于骨科耗材技術分類和組合復雜,難以直接競爭,長期以來是集中采購的難點,價格虛高明顯,患者負擔較重。
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主任、天津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張鐵軍表示,此次集采為推動集采制度框架更完善、規則更成熟做了有益探索,對深入推進集中帶量采購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張鐵軍表示,本次集采將臨床完整手術所需的多個主要部件組合為產品系統實施采購,避免部分必要的部件因未中標而短缺,以及部分部件因未被納入集采而漲價,確保臨床治療的整體性和安全性;充分考慮臨床伴隨服務費用水平。同時,對企業的供應能力、醫療機構的需求、產品適應范圍和供應的區域進行分組投標。
此外,人工全髖關節和人工全膝關節根據部件材質、工藝的不同,最終的價格差異較大。此次集采報價中,生產企業不僅要報整套產品價格,對其中的單個組成部件也要進行報價,以便于患者今后在關節翻修的時候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與此前集中帶量采購中部分外資企業主動棄標不同的是,此次外資企業參與度極高,大部分外資企業產品均中標,其中強生實現了全品類中標。前瞻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骨科植入關節市場國產的占有率僅為27.56%,進口的為72.44%。
“全國患者將于2022年3月份以后陸續用上降價后的中選產品。”張鐵軍表示,為確保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在全國順利執行,還將同步施行中國醫保醫用耗材登記系統(人工關節類),用于追溯監測人工關節的生產、流通、使用和患者的整體情況,做到全流程全周期閉環管理。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