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記者從內蒙古森工集團獲悉,日前,大興安嶺當地應用無人機遠紅外熱成像系統,首次從空中采集到野生動物種群活動畫面。
記者了解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內架設著近千臺遠紅外相機,用以監測野生動物遷徙與種群數量變化。如今,這種水平角度、守株待兔式的傳統監測方法被打破,科研團隊應用無人機遠紅外熱成像系統首次從空中采集到野生動物種群活動畫面。
深冬季節,大雪封山后,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部分道路積雪達30公分,在野生動物聚集區的路邊,科研團隊發現了駝鹿的足跡。
汗馬保護區管理局有限公司科研監測科科員翟鵬輝指著駝鹿腳印解釋道:“駝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由于它的體力非常大,所以腳印會陷下去,蹄尖兒后面有兩個子尖兒比較明顯。”
沿著野生動物的足跡,趟著沒過靴子的積雪,科研人員趕緊起飛遠紅外熱成像無人機,一邊測試設備耐低溫情況,一邊搜尋野生動物身影。不一會兒,一群鹿科動物的熱成像出現在畫面中。
這些移動的野生動物呈白色,足有10多只。“這種大規模野生動物種群,運用傳統的、固定的遠紅外相機很難監測到,這也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首次從空中監測到大規模野生動物的活動畫面。”翟鵬輝如是說。
翟鵬輝介紹,把這個影像采集回去后進行建庫,利用人工智能識別出這是什么動物。“等庫建完以后驗證沒問題,我們會利用無人機熱成像系統進行動物的大樣地調查。”
生態保護區一般地處偏遠,以往野生動物種群密度調查主要是運用傳統方法來進行,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隨著無人機遠紅外熱成像系統的應用,讓大興安嶺林區保護地實現天地空一體化智能保護監測。
據了解,以前20個專業技術人員一天的工作量,現在用無人機半個小時就能完成。
翟鵬輝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針對保護區內比較重要的一些野生動物佩戴衛星項圈,以此掌握它們精確的活動路線、生活習性、活動量等數據,從而制定精準的管理措施,更好地保護生態。”(張瑋 白士城)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