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令人驚訝的是,盡管模擬的火星大氣破壞了紅茶菌培養物的微生物生態,但一種產生纖維素的細菌物種仍然存在。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志上。
2014年,在歐空局的幫助下,從事"生物和火星實驗"(BIOMEX)項目的研究人員將紅茶菌培養物發射到國際空間站(ISS)。
該項目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纖維素作為生物標志物的彈性,紅茶菌的基因組結構,以及它的地外生存行為。這些樣品在地球上被重新激活,并在國際空間站外的模擬火星條件下培養了一年半之后,又進行了兩年半的培養。
哥廷根大學獸醫研究所所長Bertram Brenig教授與來自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工作,負責對重新激活的培養物和單個紅茶菌培養物的元基因組進行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
“根據我們的元基因組分析,我們發現模擬的火星環境極大地破壞了紅茶菌培養物的微生物生態。然而,我們驚訝地發現,Komagataeibacter屬的纖維素生產細菌幸存下來。”
這些結果表明,細菌產生的纖維素可能是它們在地外條件下生存的原因。這也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表明細菌纖維素可能是地外生命的生物標記,而纖維素基的膜或薄膜可能是保護生命和在地外定居點生產消費品的良好生物材料。
這些實驗的另一個有趣的方面可能是開發新的藥物輸送系統,例如,開發適合在太空使用的藥物。另一個重點是調查抗生素抗性的變化:研究小組能夠表明,抗生素和金屬抗性基因的總數--意味著盡管環境中存在抗生素或金屬,這些微生物仍可能存活--在暴露的培養物中得到了豐富。
科學家們說:“這一結果表明,未來應特別關注太空醫學中與抗生素抗性有關的困難。”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10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9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
頭條 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