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羅德獎學金在中國的第三個年頭,也是特殊的一年,第一屆羅德學者會迎來他們在牛津的畢業典禮。而2017年的四位獲獎者憑借自己出眾表現成為新一屆羅德學者,將于2018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續寫自己的人生篇章。
“我認為我(當選)特質大概就是通過參加各種國際象棋比賽,塑造了我在競技場上拼搏的性格,和在北大的四年學習和活動,給我的大局觀。”
本屆當選羅德學者的候逸凡,不僅是北大國際關系學院的學生,還是一名國際象棋選手。對國際象棋的持續堅持,以及由興趣延伸出的未來發展規劃,讓她獲得了評委的青睞。
而來自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李雨晗,在拿到牛津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情況,仍堅持自己對自然保護的興趣,前往青海三江源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近1年。
除了出色的學術研究以及豐富的社會經歷,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的過程中,“興趣”、“堅持”兩個詞常常被獲獎者們提及。
本文圖均為 羅德獎學金主辦方 供圖
毛曉:為“冷門”的理想而堅持
在獲得羅德獎學金的第二天,毛曉在中國稍作停留,就回到了荷蘭,繼續自己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進行的國際犯罪理學碩士學習。
談及當選羅德學者,毛曉表示,這個獎學金對她而言,不僅僅是對她個人的鼓勵,更是對她所從事事業的支持。
“我主要研究的是國際刑事司法領域,想通過法律手段來打擊種族滅絕、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最等國際暴行,但關注和了解這一領域的人非常少,能堅持下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毛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申請羅德獎學金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能夠得到某種對自己以及對自己從事領域的肯定,“如果可以,我希望能鼓勵更多其他的年輕人關注和了解這個領域。如今夢想成真,真的覺得自己十分幸運。”
“說實話,我不是一個善于表達的人,從小地方走出來,視野也不夠寬廣,非常擔心自己不善于在晚宴和最終面試這種場合侃侃而談。”毛曉向澎湃記者坦言,“但老師、前輩和同學們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多虧了他們的鼓勵我才堅持到現在。”
對于自己能獲獎,毛曉也很謙虛,“法律是那種付出與收獲高度成正比的學科,我不是那種特別聰明的學生,只是肯下功夫努力,邏輯思考能力還不錯。勇敢地(在許多人看來或許是莽撞地)堅持一個冷門領域,三四年沒有放棄,稍微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和認可,因而幸運地獲得了評委們的青睞”。
毛曉說,就法學領域而言,去商業律所實習、去美國讀LLM(注:Master of Law,美國的一種法學進階課程),或者早早考出各種資格證書更符合主流的成功學生的標準。“但我還是想追求一些理想主義,堅持在國際法的研究領域。”
在本科階段,毛曉就完成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戰爭罪“不作為責任”理論探討》的論文,作為當時唯一一名法學院學生,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Top 1%優異學士學位論文。
“我的研究旨在探視東京審判研究中這個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方面,以填補國內東京審判研究目前存在的空白。其次,從戰爭罪角度針對現任首相安倍為代表的日本右翼近年來否認東京審判正義性的觀點提出有力的批駁,也是我的研究的重要目的。”
在上海交通大學完成本科教育后,為了進一步學習國際法,毛曉在倫敦大學學習并獲得專注國際法碩士學位。“我在初期很難適應國外的英文學術寫作和批判性思考,十分沮喪。”但她在了解評估標準和寫作方法之后,開始強迫自己每天寫至少一篇英文小論文。
為了激勵自己,毛曉建立了一個知乎專欄(International Law Blog),并且堅持發文,如今已有100余篇文章,最后取得了多門課程第一的成績以及最終綜合評估的優異(Distinction)。
這件事讓毛曉得到了啟發,“中國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哪怕起初沒有足夠的國際競爭能力,但是在了解評估標準和方法之后,輔之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完全可以有能力與國際頂尖的法律人一較高下。”
作為來自山東青島郊區的學子,毛曉一直心系家鄉。作為教育項目Good Hope的聯合創始人,2017年,毛曉回到家鄉,以構建交流平臺、分享教育信息、促進教育公平為目標,在線上線下舉了一系列活動,毛曉的許多學弟學妹都非常熱心地做了志愿者。
“這一項目是我與家鄉的重要紐帶,我自己的成長大大受益于家鄉師長們的培養,對于家鄉學子對升入頂尖學府的強烈渴望與教育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又深感理解,所以幫助家鄉他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是我今后每次回家都要為之考慮和服務之事。”
此次獲得羅德獎學金,前往牛津攻讀研究型的法學碩士,毛曉表示希望學成后在國際司法機構從事實務,積累數年后回國從事教職?;蚴侵苯踊貒蔀橐幻麌H法學者和教師,幫助中國學生獲得獨立思考、全球視野和批判分析的能力。
侯逸凡:因國際象棋結緣羅德獎學金
“很開心當選羅德學者,候選人都來自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專業背景,都很不一樣,我認為我的特質大概就是通過參加各種國際象棋比賽,塑造的我在競技場上拼搏的性格和在北大的四年學習和活動,給我的大局觀。”
侯逸凡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6歲時被有立體造型的國際象棋棋子吸引,而和國際象棋結緣如此深,更沒想到,會因為國際象棋這個愛好,影響了自己一生的規劃和職業選擇。
侯逸凡有很多身份,一個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優秀學生,曾兩次獲得學科綜評第一。一個是身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女性國際象棋手,曾四獲世界冠軍,并打破了棋手Maia Chiburdanidze保持了32年的世界紀錄。
初識國際象棋是在候逸凡6歲的時候,那時因父母想讓她學習一個智力運動,她選擇了國際象棋,“一開始是被國際象棋旗子的立體造型了,但真正接觸后,就被這種競技項目的魅力所吸引,加上參加比賽成績也還不錯,對小朋友來說也是一種激勵吧,激勵自己更進一步。”
在不斷的學習中,候逸凡對國際象棋也有了越來越深的領悟,“國際象棋散發出一種內在的魅力,發覺你越走近它投入得越多,或發現一個更廣闊的天地,有更多可以追求的東西,就是因為這種內在的追求,國際象棋一直是我的一種興趣。”
此后,侯逸凡開始去各國參加比賽,比賽除了贏得了更重榮譽,還激發了候逸凡對外交的興趣。“國際象棋的比賽大部分是在歐美,所以去了很多國家,就希望能讓自己的專業和國際象棋結合起來,所以在保送北京大學的時候,果斷選擇了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專業。”
然而,起源于國際的象棋而選擇的外交專業,最終又讓候逸凡回到了國際象棋上。
“可以說,國際法、國際關系式、國際政治研究這些課程,讓我視野開闊了很多,是一種知識鋪墊和格局提升的基礎,在這樣的學習下,開始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社會。”
在學習的同時,候逸凡作為國際棋聯委員會的委員,也常常需要前往國外參加項目,帶著國際關系的視野,候逸凡開始關注到了少兒群體,“我們去過墨西哥、智力、南美這些國家,也接觸到了很多兒童,特別是困難兒童,很希望自己能更多的關注他們,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引領他們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所以就萌發了去牛津大學攻讀教育碩士的想法。”從國際象棋,到國際關系,再到教育學,候逸凡從未想到,6歲時的一個選擇,會對自己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我和國際象棋已經有了將近20年的緣分,也特別希望未來生活里有一部分是它,但在教育領域,我希望它的價值會縮小,能填進入更多的元素。”作為第三批中國羅德學者之一,候逸凡如愿以償的獲得了羅德獎學金,并于2018年入讀牛津大學攻讀教育碩士。
曹起瞳:為學術放棄斯坦福高薪工作機會
“當初決定去申請羅德獎學金,是因為牛津的一個項目和自己的學習興趣契合,然后在朋友的鼓勵下,決定去申請試試,并繼續自己的學術研究。”成為羅德學者,在曹起瞳看來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可以讓她繼續深耕自己喜歡的學術研究。
本科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曹起瞳,求學期間就曾在谷歌做數據研究員,被谷歌內部智庫的研究總監稱贊為共事過的人里最優秀的1%。同時他還為世界銀行做過咨詢,幫助評估提升利比里亞政治參與的項目。
學術研究方面,曹起瞳曾以學生身份在斯坦福大學弗里曼·斯波格里國際研究所工作過,他的關于社交網絡和互聯網如何在美國大選中扮演重要角色等學術研究,還獲得了斯坦福多位教授的極高評價。
學術和實踐雙出眾,本可以讓曹起瞳獲得一份很不錯的工作機會,但因為對學術研究的熱愛,他選擇了繼續深造,“斯坦福的機會有很多,也有很多高薪的行業,但是在大二的時候我就意識到,即使自己去了這些行業,也不會太開心,因為還是喜歡學術研究。”
曹起瞳說,選擇去牛津繼續深造,就是因為認識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對于政治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興趣,其實在去斯坦福之前就存在了,不過那時候還只是對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發展感興趣。”
到了斯坦福大學以后,曹起瞳通過學習,發現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很有意思,“用嚴謹的方法去分析社會現象,既有趣,又有意義。而且現在生活中數據那么多,結構性的非結構性的,利用數據增加對社會的理解,也是很好玩的事情。”
隨著研究的深入,曹起瞳認識到,“僅對美國政治社會的了解是不足夠的,想要了解政治的復雜性,需要了解更多國家的情況。”因此,在考慮繼續深造時候,牛津大學成為了他的目標之一。
“希望在牛津的學習可以讀歐洲和英國的現實和歷史傳統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幫助到自己的研究。”在學成歸來后,曹起瞳還是希望回到中國,為社會科學發展盡一份力。
李雨晗:放棄牛津offer,化熱愛為事業
在當選羅德學者的前半年,李雨晗已經拿到了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然而一節普通的課程,改變了她的計劃和軌跡。
作為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學生,李雨晗本科主修的是PPE(哲學Philosophy、政治學Politics、經濟學Economics)。然而在大四時,北大保護生物學的著名學者呂植教授的課程,讓李雨晗意識到:自己從小喜歡小動物,而對這方面的興趣,可能是一項事業,是一項追求。
“我當時就堅定,將來就要做這個,但想學好,一方面需要系統學習相關的知識,彌補我在生態學、植物學和動物學方面的短板,一方面我也需要一線的實踐經驗,很多事情我覺得只有親自經歷了,才會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樣子。”
為此,今年三月份,李雨晗在收到了哥倫比亞大學以及牛津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情況下,仍然決定要參與呂植教授的科研項目,跟著導師來到了青海三江源,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
“剛開始的時候,爬山就是個問題。海拔較高加上之前沒受過專業訓練,往往爬到半山腰就累了,還要靠同事和牧民小哥拉我一把。”李雨晗告訴澎湃新聞,經過了一年多的訓練,自己不僅能一個人上山,還學會了生火做飯、修房頂,以及每天撿牛糞曬干之后當燃料。
在三江源,李雨晗的日常工作包括社區動物多樣性檢測、解決人獸沖突、接待來這里進行自然體驗的人們、培訓當地牧民以及生態管理員等。工作的過程,讓李雨晗更加堅信“自己來到了熱愛事業的第一線。”
在北大校慶交流會上,作為一個PPE的學生,李雨晗講述了屬于自己的“PPE”(People、Planet、Environment)。
三江源一年多的深入研究,讓李雨晗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而且認識到,沒有一個領域、沒有一個工作是封閉的。
此次成功獲得羅德獎學金,李雨晗決定繼續在生物領域深造,“希望這次前往牛津深造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和管理的碩士學位,除了要更深入、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更要保持一個開闊的眼界。”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