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又到高校學生提交課程論文、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和審核的高峰期。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部分高校學生在悄悄利用 ChatGPT 等 AI(人工智能)寫作軟件代寫論文,或者用 AI 輔助論文寫作。
用 AI 代寫論文的效果怎么樣?有同學反映:" 寫得比我好多了,給 ChatGPT 一個大概方向,它就列出論文提綱,自動續寫,一個通宵就完成了 3000 字的課程論文。" 但也有教師表示:" 乍看通順,但細看觀點偏頗,內容空洞無物。" 伴隨著國內類 ChatGPT 寫作軟件的不斷涌現,這類現象引來不小的關注。
AI 代寫論文,到底該不該管?需要認識到的是,論文寫作不同于一般的寫作,它是更復雜、更系統的研究過程的一種文本呈現," 原創性 " 顯然是論文的生命力所在。從這一點來看,用只會 " 拾人牙慧 " 的 AI 生成論文,的確與提倡規范引用、反對抄襲剽竊的學術道德要求相背離。
但若就此將 AI 視作洪水猛獸一棒打死,既不符合現實,也不符合趨勢。人工智能在改變傳統社會運行方式的同時,也成為個人日常生活效率提升的工具、各行各業生產力的增長點,其中自然也應該包含學術和教育。針對論文寫作中原創性要求不高、重復性強的部分,比如數據收集、文獻參考、羅列提綱、寫作潤色、投稿格式等方面,借助 AI 未嘗不可,反而可能更好地提升知識的產出效率,加速學術界的知識更新。
對于 AI 代寫論文的擔憂,更深層次的,其實是對 AI 代替人類思考的擔憂。畢竟,論文應該是人思考的結晶,代表著新的知識成果和思考方向,而 AI 只不過是對人類既有知識的重新編排。但 "AI 的興起是否就會降低人的思考能力 " 這個因果論斷,還有待證實。正如經歷過的工業信息化時代,并不意味著人們普遍降低了勞動意愿和勞動能力,智能化時代的 AI 也未必就會增加大腦的惰性。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影響尚未清晰可見的情況下,對 AI 規范使用很有必要。一方面,目前學界仍然以論文作為主要的學術水平衡量標準,盡快形成相關的規范關系到維護學術界的公平。另一方面,規范 AI 使用也是引導和敦促人們為學術生產提供貨真價實的知識。
比如有教育工作者建議高校可以開設使用 AI 寫作工具的公共課程,將使用規范、方法和學術道德都明確教給學生;同時,加快開發 AI 論文檢測系統;在考核方面也可以增加展示、答辯等口試環節,確保原創者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研究想法。
這些建議可謂 " 有堵有疏 ",對于規則長期清晰穩定的學術界而言,人工智能引發的變化顯然值得進一步思考。或許,正是那些科研過程中過分形式化的部分,更加容易 AI 化,而這些現象也反過來有助于催生新的評判規則。
AI 代寫論文的深層影響,在于我們如何不斷調整對工具的使用和看法。畢竟,教育和學術終究是要面向未來的,面對新科技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新思考,我們不妨也用嚴謹但廣闊的態度來對待。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5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