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諾貝爾獎已全部揭曉。諾貝爾獎是根據(jù)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從1901年開始頒發(fā),共5個獎項: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一百多年過去,諾貝爾獎仍然非常有影響力。在自然科學領域內,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被看成是人類歷史上極少數(shù)的天才,而他們的作品更是構建了人類的近代科學史,一直備受全世界矚目。無論是微觀世界或是宏觀視野下的科學研究,總在不斷帶給我們驚喜與憧憬。漫步科學瀚海,科學家們一次次的發(fā)現(xiàn),正成為構筑人類福祉的基石,也是我們探索未來的一道光亮。
今天,湘科君為大家整理了湖南科技出版社歷年來出版的諾獎得主的代表作品,和你一起領略經典作品的科學之美。整理之后,湘科君也要驚嘆一句,我們的寶藏作者真的很多啊,每一位都自帶科學之美的光芒。
(相關資料圖)
物理學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英]羅杰·彭羅斯
表彰他發(fā)現(xiàn)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第一推動·綜合系列 皇帝新腦》
作者:[英] 羅杰·彭羅斯
譯者:許明賢 吳忠超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皇帝新腦》對電腦科學、數(shù)學、物理學、宇宙學、神經和精神科學以及哲學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體現(xiàn)了作者向哲學上最大問題——"精神-身體關系"挑戰(zhàn)的大無畏精神。書中充滿了天才般的猜測,重新衡量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以及對現(xiàn)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
《通向實在之路》
作者:[英] 羅杰·彭羅斯
譯者:王文浩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4日
彭羅斯的暢銷杰作《通向實在之路》為我們理解目前公認的宇宙法則提供了一個賞心悅目的綜合指南。作者的目標是要盡可能清晰地描述當代對宇宙的認識,揭示出其中深刻的美學意蘊和哲學內涵,以及復雜的邏輯關聯(lián)。《通向實在之路》極富挑戰(zhàn)性,語言娓娓道來,敘事非常流暢,更兼有幾百幅作者手繪的精美插圖。它不要求讀者具有專門的背景知識,書的前幾章提供的重要的數(shù)學基礎為探索后面的物理理論做了準備。
從這里,我們能夠了解物理學各個不同門類在科學上所起的作用;學到微積分和現(xiàn)代幾何學的眾多神奇概念;知曉量子力學的基礎和沖突;明了什么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什么是宇宙學、大爆炸、黑洞;什么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深刻挑戰(zhàn);何謂弦論和M理論;何謂圈量子引力;看到各種科學新潮以及新的發(fā)展方向。
《第一推動·宇宙的輪回》
作者:[英] 羅杰·彭羅斯
譯者:李泳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彭羅斯的暢銷杰作《通向實在之路》(2005)為我們理解目前公認的宇宙法則提供了一個賞心悅目的綜合指南。在這本《宇宙的輪回》里,他又進了一步,提出嶄新的宇宙學圖景,為人們常問的"大爆炸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呈現(xiàn)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回答。彭羅斯在本書中說明了如何將加速膨脹宇宙的最終命運解讀為一個新生的"大爆炸"。同時,還介紹了五花八門的標準或不標準的宇宙學模型,宇宙微波背景的基本而無所不在的作用,以及星系核心的巨大黑洞。
《第一推動·時空本性》
作者:[英]史蒂芬·霍金
[英]羅杰·彭羅斯
譯者:吳忠超 杜欣欣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本書是基于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六次演講和辯論而成,辯論主要圍繞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兩種成功的理論是否可以被統(tǒng)一的問題。盡管爭論的問題不同了,但同之前那場著名的辯論一樣,在這里彭羅斯擔任愛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爾的角色,他們的觀點同樣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這是繼愛因斯坦和玻爾辯論之后本世紀最重要的論爭,書中兩位物理大師的觀點承載著很多思想火花,值得熱愛科學的我們細細品味。
《第一推動·新物理狂想曲》
作者:[英] 羅杰·彭羅斯
譯者:李泳
出版時間:2021年4月
彭羅斯說,弦論假定的六個額外隱藏維度偏離了物理的實在性,他警告理論的時髦會遮蔽我們對其合理性的判斷。就量子力學而言,其解釋原子宇宙的巨大成功令人盲目相信它必然也適用于大質量的對象,但彭羅斯則建議量子論有可能變化。至于宇宙學,他認為當下大多數(shù)關于宇宙起源的想象都不可能是真的,它們背后可能存在更瘋狂的實在性。最后,彭羅斯描述了時尚、信仰和想象是如何活脫脫地造就了他自己的工作——從正在引領時尚(可能取代弦論)的扭量理論到可能被人看成"共形瘋狂宇宙學"的"共形循環(huán)宇宙學"。
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一個物理學大咖對當今一些最重要的物理學進展的嚴肅批評。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 基普·S.索恩
表彰在引力物理和天體物理學領域的研究
《第一推動·黑洞與時間彎曲》
作者:[美] 基普·S.索恩
譯者:李泳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一個理論,把時間和空間結合為一種叫"時空"的東西,它不是平直的,而是被其中的物質和能量彎曲(或卷曲)了。在我們鄰近,時空幾乎是平直的,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xiàn)曲率帶來的差異。但在宇宙更遠的地方,時空彎曲的某些結果比愛因斯坦認識的更加驚人。一個結果是,恒星可能在自身作用下坍縮,使周圍空間彎曲從而將自己同宇宙其他部分分裂開來。如何證明這個結果,如何發(fā)現(xiàn)坍縮在空間下的黑洞的奇異性質,正是本書的主題。
作者花費15年時間寫就了這本介紹宇宙研究歷史和發(fā)展情況的科普著作,系統(tǒng)地介紹了宇宙物理學的發(fā)展歷史、代表人物、理論的沖突和科研上的合作與競爭,還介紹了從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到引力波探測儀的不同探測手段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在不同探測手段下宇宙所展現(xiàn)出來的激動人心的一面。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弗蘭克·維爾切克
表彰其在夸克粒子理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第一推動·存在之輕》
作者:[美]弗蘭克·維爾切克
譯者:王文浩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幾乎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對自然界最深層次實在的理解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里已經有了重大改變、現(xiàn)在我們己非常接近于長期尋求的突破:自然界基本力的大統(tǒng)一。作為一位深受歡迎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直在這片新天地的舞臺上扮演主角。通過超越舊的物質和空間觀念,他詮釋了一個全新的發(fā)現(xiàn):物質是由幾乎無重量的單元構造的。純能量是質量的最終之源,維爾切克把這個發(fā)現(xiàn)稱為"存在之輕"但他向我們展示的遠不止這些、空間絕不是單純的容器,不是空無一物和被動的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網格——一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以太,網格要比任何"基本"粒子更基本;其自發(fā)活動產生并消滅著粒子這種對物質和"虛空"的新認識解釋了引力為什么那么微弱,并使自然界所有力的大統(tǒng)一圖像變得格外清晰。
本書是探索這些革命性概念的意義的第一本著作,維爾切克向我們展示了迷人宇宙的全新圖像,并憧憬了基礎物理學新的黃金時代。
《美麗之問》
作者:[美]弗蘭克·維爾切克
譯者:蘭梅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我們的宇宙是一件天工神作的藝術品嗎?
為了探究這一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維爾切克帶領讀者踏上了人類2500年探索美的征途,沿途讓我們領略了物理、藝術和哲學的錦繡風光。作者從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shù)開始,歷數(shù)人類在認識自然過程中所產生的美麗思考:從開普勒的行星模型,到牛頓的力學,再到麥克斯韋的電磁方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原子運動的量子美。他指出,有些思考即使是錯的,但其中蘊含的美仍然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比如,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shù)的觀點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看顯然不正確,但將整數(shù)和物理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這個想法卻生存下來,在現(xiàn)代量子力學中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
本書通過量子論和標準模型具體呈現(xiàn)了科學之美,建立在對稱性上的標準模型昭示著基礎物理已經非常接近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圣殿:物理現(xiàn)實和數(shù)學理想之間的完美對應。作者也指出了它的缺陷,從而將讀者引向更激動人心的暗物質和暗能量。
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羅伯特·B.勞克林
表彰其發(fā)現(xiàn)了電子在強磁場中的分數(shù)量子化的霍爾效應
《第一推動·不同的宇宙》
作者:[美]羅伯特·B.勞克林
譯者:王文浩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不同的宇宙》是一本真正具有啟智意義的書,它向我們證明,為什么我們對基礎物理學的一切認識都有待改變。
在這個超弦理論和大爆炸宇宙學時代,我們習慣于認為未知世界離我們日常生活極其遙遠。但在《不同的宇宙》一書中,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勞克林卻認為科學前沿就在我們腳下。他沒去尋找終極理論。而是在思考世界的突現(xiàn)性質——就是晶體保持其形狀和硬度的那種性質,它起源于大量原子的自組織——并且向我們展示了為什么說物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事實上也是突現(xiàn)性的。
[美]利昂·萊德曼
表彰其在粒子物理實驗領域的成果
《第一推動·對稱與美麗宇宙》
作者:[美]利昂·萊德曼
即將出版
198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 S.錢德拉塞卡
表彰在星體結構和進化的研究
《第一推動·真理與美》
作者:[美] S.錢德拉塞卡
譯者:楊建鄴 王曉明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本書收集了作者的七篇演講,描述了幾位杰出的物理學家創(chuàng)造和體驗美的經歷,如海森堡發(fā)現(xiàn)量子理論,愛因斯坦完善其著名的方程式,魏爾提出引力規(guī)范理論等,它們都涉及到共同的問題:動機、創(chuàng)造和美。作者認為追求科學的過程就是追求美,美是各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固有的和諧。
197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斯蒂芬·溫伯格
表彰在基本粒子之間的弱作用和電磁作用統(tǒng)一理論的貢獻
《第一推動·終極理論之夢》
作者:[美]斯蒂芬·溫伯格
譯者:李泳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終極理論之夢》講的,是一場偉大的理性的歷險,去找尋大自然的終極理論。終級理論的夢想激發(fā)了今天許多高能物理學的研究,雖然還不知道那終極理論會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還要過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們相信已經開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
在《終極理論之夢》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最初三分鐘》的作者溫伯格講述了對自然的統(tǒng)一理論的偉大追求――一個能解釋從原子內部的聯(lián)結到太陽與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論。全書令人眼花繚亂卻清澈透明,引導著我們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與我們同在的別的宇宙。
《第一推動·亞原子粒子的發(fā)現(xiàn)》
作者:[美]斯蒂芬·溫伯格
譯者:楊建鄴 肖明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亞原子粒子的發(fā)現(xiàn)》是諾貝爾物理學得主斯蒂芬·溫伯格的著作。
這是一位科學大師的平易近人的作品。如果你對20世紀物理學中的重要發(fā)現(xiàn)感到好奇,不需要科學背景知識就可以閱讀本書。在作者帶領下,你不但能領略眾多物理學家例如托馬斯、盧瑟福、密里根、波爾的風采,還可以感受物理圣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濃濃文化底蘊。如果你想挑戰(zhàn)自我,那么附錄中的經典物理學知識及推演,將讓你受益匪淺。
《亞原子粒子的發(fā)現(xiàn)》是《第一推動叢書》物理系列其中之一,本書可按兩種方式閱讀,正文部分為普通模式,附錄部分為燒腦模式。
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理查德·費曼
表彰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貢獻
《別逗了,費曼先生》
作者:[美]理查德·費曼
譯者:王祖哲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別逗了,費曼先生》是理查德·費曼 (Richard Feynman) 最為著名的自傳,書中的這些故事,是科學怪才理查德·費曼和拉爾夫·萊頓高高興興打鼓的七年之間,零散而隨意地積累起來的。一個人的一輩子,竟然能發(fā)生這么多奇妙而發(fā)瘋的事情:在大學宿舍里愚弄同學、觀察螞蟻、模仿獵犬嗅氣味、不可思議的計算能力、撬開了裝著原子彈保密文件的九個保險柜、在酒吧的廁所里跟人打架、看裸體舞表演、在巴西打桑巴鼓、學日語的尷尬、畫兒畫得相當不錯、愚弄精神病醫(yī)生、破譯瑪雅天文學古本,等等。這些令人發(fā)笑的故事,表現(xiàn)的是費曼坦率誠實的品格、自由的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作為他生活軸心的物理學研究,其實是這個大玩家用全部的好奇心和熱情來玩的一個玩具。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
作者:[美]理查德·費曼
譯者:葉偉文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費曼的抽屜里,長年擺著一封從未寄出的信。信紙泛黃破舊,因為費曼經常拿出來展讀。那是費曼在妻子阿琳過世一年后(1946年),寫給亡妻的信。費曼在信末寫道:"原諒我沒有寄出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2004年,這封信和其他費曼親筆寫的信,都來到費曼的女兒米歇爾手中。米歇爾說:"看著看著,我著迷了。寫這些信的人展現(xiàn)出思路清晰、體貼、謙虛、風趣而又迷人的魅力來。"米歇爾于是選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編輯成這本書:"關于我父親的書很多,不過那些書都取材于口述的數(shù)據(jù)。但現(xiàn)在你看到的這本書,都是他親筆寫的信,這些信自己會說話。這些信綜合起來,展現(xiàn)出一種前所未見的費曼的特質。"
《費曼講物理:入門》
作者:[美]理查德·費曼
譯者:秦克誠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費曼講物理:入門》是從費曼著名的《費曼物理學講義》節(jié)選的六節(jié)物理課。內容包括"運動著的原子""基礎物理學""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能量守恒""萬有引力理論""量子行為"六部分??梢钥吹教觳诺奈锢韺W家和卓越的教師費曼如何用新的見解來闡發(fā)那些哪怕是老生常談的題目,費曼將關鍵性的概念用取自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說明,讓讀者毋庸置疑地了解哪些是基本理論的同時,又不斷地將物理學同別的學科連接起來。
《費曼講物理:相對論》
作者:[美]理查德·費曼
譯者:周國榮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費曼講物理:相對論》是從費曼著名的《物理學講義》節(jié)選的六節(jié)有關相對論的物理課。即使是相對論的創(chuàng)立者愛因斯坦本人,對這個理論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奇跡、這個理論的作用以及它的基本概念,也無法做出像費曼這樣的解釋。費曼的講授不追求數(shù)學上的嚴格,也不落實于具體的應用,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運用豐富而生動的例證,以及深刻而精辟的議論,透徹地講解各種物理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
《費曼講演錄:一個平民科學家的思想》
作者:[美]理查德·費曼
譯者:王文浩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費曼講演錄:一個平民科學家的思想》集錄了1963年費曼應邀為華盛頓大學做的三次演講。三篇演講的主題分別是:科學的不確定性、價值的不確定性和這個不科學的年代。三篇演講展現(xiàn)了理查德-費曼有趣且富于啟發(fā)的智慧。話題從宗教到政治到科學,洋洋灑灑:他深入剖析了它們之間的內在沖突,解釋了為什么人們會相信流言而不信政治家,為什么承認無知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希望所在。
《物理定律的本性》
作者:[美]理查德·費曼
譯者:關洪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物理學家是直接從實驗中找到自然律的嗎?他們真的大膽地運用這些結果來探究未知并作出預言嗎?或者他們只是發(fā)明這些定律并強加給現(xiàn)實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費曼在書中概括了引力定律以及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偉大發(fā)現(xiàn)的共同主題,審視了作為自然的語言——數(shù)學與物理學的關系,探討了守恒定律、對稱性、過去與未來以及量子力學帶來的概率和不確定性,最后還展望了新的定律。
《費曼語錄》
作者:[美]米歇爾·費曼
譯者:王祖哲
出版時間:2020年5月
本書是費曼的女兒米歇爾·費曼輯錄的費曼語錄,資料來源于費曼許多已經出版的著作、裝滿了14個抽屜的個人文件,以及幾十小時的課程錄像。全書共收集了幾千條語錄,然后分門別類編入26個話題中。將為讀者提供一種直接感受,關于費曼的犀利,他的幽默感,他看世界獨一無二的方式。
《QED:光和物質的奇妙理論》
作者:[美]米歇爾·費曼
譯者:張鐘靜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
《QED:光和物質的奇妙理論》中,費曼對QED(即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場論中描述光與帶電粒子相互作用的部分)做出了經典的頗其權威性的講解。他運用日常的語言、空間的意念、具形的想象和他的著名的費曼圖,而不是高深的數(shù)學,就QED的實際內容及其精神向外行讀者進行了清楚明白而富于幽默的傳授。徐一鴻的新序言將費曼的這本書和他對QED所做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放在歷史發(fā)展的境遇加以考量,并進一步突出了費曼獨特的富于感染力和啟發(fā)性的風格。
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奧]埃爾溫·薛定諤
表彰其發(fā)展了原子理論
《第一推動·生命是什么》
作者:【奧】埃爾溫·薛定諤
譯者:羅來鷗 羅遼復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埃爾溫薛定諤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紀的偉大科學經典之一。它是為門外漢寫的通俗作品,然而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深受本書影響,其中就包括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者沃森和克里克。本書收錄在劍橋Canto系列叢書中,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彭羅斯親自撰寫了前言,本書將《生命是什么》和《意識和物質》合為一卷出版,后者是薛定諤寫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來就使哲學家困惑迷離的問題,和這兩篇經典著作放在一塊的是薛定諤的自傳。通過對他一生的回顧和引人入勝的描述,提供了他從事科學著作的背景材料。
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表彰其在光電效應研究的貢獻
《愛因斯坦全集叢書》
作者:[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全集》是有史以來科學史文獻方面最具雄心的出版事業(yè)之一,已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授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獨家出版發(fā)行此書的中文版。全集包括從愛因斯坦檔案館中選出的14000余件文件以及許多新發(fā)現(xiàn)的文件。全集出齊將超過25卷。包括愛因斯坦已發(fā)表的全部物理學和社會政治問題的著作,還有他的筆記,未發(fā)表的科學手稿以及他與20世紀著名科學家諸如洛倫茲、薛定諤、居里夫人、普朗克以及其他領域的杰出人物:弗洛伊德,羅素,蕭伯納,羅斯福等人的通信。全集不僅能夠增進我們對愛因斯坦的科學與生活的認識,而且也為理解現(xiàn)代科學,政治和文化的互動提供了新的綜合性的手段。
《愛因斯坦旅行日記》
作者:[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美]澤夫·羅森克蘭茲 編
譯者:方在慶 等
即將出版
化學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珍妮佛·杜德娜
表彰其對基因組編輯的貢獻
《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
作者:【美】珍妮佛·杜德娜 【美】塞繆爾·斯滕伯格
譯者:傅賀/袁端端(校)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生物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是演化,演化的核心機制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是基因。
億萬年來,細菌在與病毒經久不息的鏖戰(zhàn)中,演化出了一套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CRISPR。即,細菌會"記住"病毒的DNA序列,等后者再次入侵時予以反擊,切斷其DNA。
億萬年后,生物圈的后來者 ——人類——認識了基因,解開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學會了"閱讀"基因。現(xiàn)在,有了CRISPR這把"上古神劍",人類更進一步,可以輕松地"編輯"基因了。這意味著,在未來,理性設計將逐漸取代自然選擇,成為生物演變的動力。人類已經有能力重塑生物圈(包括人類自己)的演化,但我們能承擔起這份責任嗎?
CRISPR的發(fā)現(xiàn)與應用,是生物學進入21世紀以來最激動人心的故事,沒有之一。CRISPR技術的先驅之一杜德娜與親歷者斯坦伯格,回顧了基因編輯技術的發(fā)展歷程,展望了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并梳理了相關社會與倫理議題。本書值得所有關心生物技術與人類命運的人閱讀。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美]文奇·拉馬克里希南
表彰在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基因機器》
作者:【英】文奇·拉馬克里希南
譯者:何其欣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核糖體就像生命編碼的中央處理器,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關鍵所在。作為破譯蛋白質翻譯的關鍵人物之一,諾貝爾獎得主拉馬克里希南秉承《雙螺旋》的敘事傳統(tǒng),在《基因機器》中坦誠地展現(xiàn)了解析核糖體的競賽:經歷磨合與不斷重啟,遭遇針鋒相對的對手和激烈的競爭,偶爾會產生偏差和誤解,但最終走向深刻而強大的真理。
作為一個印度移民、半路轉道生物領域的物理學家,拉馬克里希南以他"局外人"的視角,講出了一個既靠天賦也靠運氣并最后取得成功的精彩故事。本書的價值在于它不僅是對事實的陳述,也深度剖析了科學家在求索道路上感性的一面。
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美]伊利莎白·布萊克本
表彰在端粒酶研究領域的成果
《端粒》
[美]伊利莎白·布萊克本
譯者:傅賀
出版時間:2021年9月
青春永駐、健康長壽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中國有秦始皇派徐福去東海尋找長生不老藥,西方則有冒險家下西洋尋找"青春之泉"。當人類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如何活得更健康、更長壽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環(huán)顧身邊,有人年過花甲依然精神矍鑠,有人不到三十就已經暮氣沉沉——這背后是什么原因?布萊克本等人發(fā)現(xiàn),在細胞染色體的末端有一個叫做"端粒"的結構,它負責保護染色體,而端粒的長度與我們的健康水平和壽命息息相關。后續(xù)研究表明,端粒是心智影響身體的一個媒介。我們可以改變日常行為來保護端粒,延長健康年限,活得年輕、健康、有活力。
《端粒效應》一書援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揭示了睡眠質量、運動、飲食甚至一些化學物質都會影響端粒,慢性壓力、負面思考、人際矛盾、不和諧的社群關系也會傷害端粒。同時,本書也分享了許多有益端粒的食譜、鍛煉身心的訓練指導和保護兒童端粒健康的建議。最后,本書還為如何構建更健康的社會提出了建議,包括建立信任、建設綠色空間以及更加安全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
《端粒效應》是一本闡述我們在細胞水平如何衰老的書,它也為如何活得長壽、健康、有意義提出了可行的建議。讀過本書,相信你看待日常生活的眼光會有所不同。
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澳]彼得·多爾蒂
《第一推動·人鳥與共》
作者:[澳]彼得·多爾蒂
譯者:李紹明
出版時間:2021年9月
諾獎得主、免疫學家彼得多爾蒂教授的這本書,核心是這樣一句驚人之語:鳥類比我們更早察覺到對我們的健康和環(huán)境的危險。在這本書中,多爾蒂帶我們追隨多種鳥類,從普吉海峽的鳳頭海雀到印度的禿鷲,從東亞的鴿子一直到澳大利亞大堡礁的楔尾鹱。他講述了鳥類和人類之間復雜紛繁的互動故事,這些故事通常取自他在醫(yī)學領域的親身經驗,以及人類一些微妙的、經常被視而不見的行為可以極大地影響鳥類的存在方式,并提出警示,現(xiàn)代人如何做,才是對鳥類、人類和地球的健康負責。
197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杰拉爾德·埃德爾曼
表彰其關于免疫系統(tǒng)的研究
《第一推動·第二自然》
作者:[美]杰拉爾德·M. 埃德爾曼
譯者:唐璐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大腦是如何產生出意識的?意識對人類知識有何意義?諾貝爾獎獲得者杰拉爾德·埃德爾曼以生動的例子和隱喻,探究了人類意識之謎,闡釋了我們如何得以理解世界和理解我們自己。
人類的大腦大約有1.5千克重,它是我們已知的宇宙間最為復雜的物質,大腦的褶皺的皮質上大約有300億個神經元細胞和1000億條神經突出連接。這個復雜的物質如何產生了意識?以及意識本性是什么?讀完這本小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感,但又能讓你提出更多新的問題。
《第一推動·比天空更寬廣》
作者:[美]杰拉爾德·M. 埃德爾曼
譯者:唐璐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侗忍炜崭鼘拸V》探索的即是人的心靈與身體的關聯(lián),以及意識的本質的書。諾貝爾獎獲得者、神經科學家埃德爾曼博士討論了科學和醫(yī)學的最新進展,探索了意識與因果、進化、自我發(fā)展的關系,以及感覺、學習和記憶的起源問題。
我們是如何產生感知、思想和情感?諾貝爾獎獲得者埃德爾曼試圖從神經元的活動來解釋意識的產生。
《比天空更寬廣》這一書名取自狄更生墓碑上的詩:大腦/比天空更寬廣,因為/放在一起,大腦能將天空涵蓋。意識這個讓全人類為之著迷的議題,作者用簡潔而優(yōu)雅的語言,避開了專業(yè)術語,力圖讓普通人都能讀懂。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強烈推薦。
196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法]弗朗索瓦·雅各布
表彰其有關生物體蛋白質合成中的遺傳調節(jié)機制方面的操縱子學說、DNA復制中的遺傳性調節(jié)機構的模型、復制子學說等
《第一推動·生命的邏輯》
作者:[法]弗朗索瓦·雅各布
譯者:傅賀/陳新華(校)
出版時間:2021年7月
這是一本關于生物學,特別是遺傳學,的歷史回顧。在書中,弗朗索瓦·雅各布追溯了人類對生命現(xiàn)象的理解如何從宏觀過渡到微觀,進而聚焦到分子尺度上。與此同時,他也考察了時間、偶然、個體等觀念的演變。
長久以來,人類依據(jù)外形對生物進行分類。十八世紀之后,細胞成為研究的焦點,人類開始在細胞內尋找"隱藏的生命建筑",直到十九世紀發(fā)現(xiàn)了基因。二十世紀,人類解析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遺傳密碼的奧秘,由此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在書里,雅各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認知轉變都是一次思想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身在宇宙中置何處的理解。
本書以遺傳學的發(fā)展為例,描述了生物學理論的演變過程,詮釋了科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論證了知識儲備、技術條件與想象力如何為科學突破做好了鋪墊。
最后,雅各布探討了這個時代的若干基本問題:基因在何種程度上塑造了人類的行為?環(huán)境與人類的發(fā)育是什么關系?人類現(xiàn)在可以決定自己的演化了嗎?
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yī)學獎得主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表彰其與詹姆斯·沃森共同發(fā)現(xiàn)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
《第一推動·驚人的假說 》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譯者:汪云九 等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什么是意識?這是個世紀之問。
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一位善于提出問題并給出驚人答案的天才。
弗朗西斯克里克與詹姆斯沃森一道,發(fā)現(xiàn)DNA結構,改變了我們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從而名垂青史。
現(xiàn)在,克里克又一次站在科學的前沿,把他的注意力轉到對人類意識奧秘的探索上來??死锟藳Q定要揭示腦的復雜性,大膽探索人類存在的一些最基本問題:我們有自由意志嗎?什么使我們成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且具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靈魂真的存在嗎?抑或我們只不過是一堆神經元的復雜集合嗎?在這本具有開拓性和爭議的著作中,弗朗西斯克里克向近代科學、哲學和宗教思想的根本基礎提出挑戰(zhàn)。
《第一推動·狂熱的追求》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譯者:傅賀
出版時間:2020年9月
本書是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自傳。在這本書中,克里克事記錄了那些激動人心的歲月里他所參與的科學工作,主要筆墨集中在自1953年發(fā)現(xiàn)DNA雙螺旋結構到1966年破譯遺傳密碼的這段時間。克里克記錄了他看來具有普遍教益的科研經歷,關于如何做研究,如何避免錯誤。從這些失敗的故事里,更能感受到一位偉大科學家的思考和堅持。
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表彰其在神經組織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
《大腦之美》
作者:[西] 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譯者:嚴青/傅賀(校)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 1852-1934)是現(xiàn)代神經科學之父,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還是一名出色的藝術家——他繪制了近三千幅繪圖,這是現(xiàn)代科學史上前所未有的傳奇。他終生致力于研究人體最為復雜和神秘的器官——大腦的顯微解剖結構。他有著超人的能力,能將所觀察到的圖像和自己的理念可視化,這要歸功于他在顯微鏡前投入的大量時間。在這種能力的幫助下,他建立起了許多基礎的概念。直到今天,這些概念依然在為我們理解大腦提供引導。卡哈爾做出了許多發(fā)現(xiàn),其中最為重要的之一便是他認為大腦是由單個的神經細胞,即神經元所組成的。過了半個世紀之后,直到20世紀50年代,由于電子顯微鏡的發(fā)明,這一觀點才得到了確切的證明。
卡哈爾的繪圖來自他大量的觀察。這些繪圖不僅因其空前的準確性而成了科學的里程碑,對于描繪及探索人類本質的藝術來說,也有著重大意義?!洞竽X之美》這本書重印了八十二幅卡哈爾繪圖,按照大腦中的細胞、感覺系統(tǒng)、神經通路、發(fā)育及病理的順序安排成了四個部分。每幅圖旁還有埃里克·A·紐曼所作的描述性注釋。這些繪圖既包括卡哈爾為大腦皮質中的錐體神經元繪制的著名"肖像",也包括了闡釋視網膜神經回路里信息流向的出色示意圖。
拉里·W·斯旺森的傳記性文章對卡哈爾進行了介紹,并描述了他的科學成就。文中還配有一系列卡哈爾探索性的細致自拍像。林德爾·金和埃里克·希默爾則探討了卡哈爾的繪圖藝術之謎。珍妮特·杜賓斯基則介紹了現(xiàn)代大腦成像的例子,卡哈爾的發(fā)現(xiàn)正是這些現(xiàn)代技術的基礎。
來源: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