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樣、分解、制版、整型、配料、布糊……在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龍騰藝術館,幾位手藝人密切配合,經過12道工序,一匹匹色彩艷麗的綢緞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布糊畫作品,呈現在游客面前。
手藝人用布料包裹住海綿,通過膠水糊制、組裝制作而成的半立體藝術品就是布糊畫。它以綢緞綾絹、金絲銀線為主料,輔以珠花、首飾等材料,集刻、剪、編、繡、鑲嵌、掐絲等工藝于一體,精工細作,畫面逼真。2014年,布糊畫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布糊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起源于滿族的民間傳統藝術‘補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郝如香說,起初手藝人把圖案用針線補在靴、帽、衣服上,為的是實用美觀;如今我們變補為糊,“繪制”布上丹青,造就畫中“浮雕”,創作的是藝術。
(資料圖片)
在豐寧非遺就業工坊,傳承人郝如香(右)在介紹布糊畫制作技巧。新華社發(王立群 攝)
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滕騰將布糊畫發揚光大。他打破了傳統的“拼湊法”模式,創立了“堆積法”新工藝。創作技法集繪畫、雕塑、刺繡、裱糊、剪紙等工藝于一體,用料講究,操作細膩,取材廣泛,無論人物風景,還是花鳥蟲魚,均可入畫。
郝如香是滕騰的孫媳婦,她最初接觸布糊畫是在2003年,從第一眼看到作品開始,她就被這門藝術深深打動了。“它既融合了油畫透視的效果,又不失國畫的特點;既有工筆藝術的觀感,又有寫意的風格。既能上莊嚴大雅之堂,又可入尋常百姓之家。”提起布糊畫,郝如香充滿了自豪感。
擁有多年美術功底的郝如香憑借自身天賦和濃厚興趣,在布糊畫創作領域進步飛快。“第一次跟著手藝人學做了一片葉子,一次就成功了,當時爺爺就夸我‘天生就是做布糊畫的’。”郝如香說。
堅守傳統工藝的同時積極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不斷發展創新,是布糊畫永葆藝術魅力的原因。
“爺爺創造了很多新的工法,比如加入景泰藍的掐絲工藝、立體堆積法、褶皺法等,這些都是在布糊畫制作中不斷產生的。”郝如香說,2010年,為了推動布糊畫工藝的發展,滕騰放棄了還在有效期內的專利,編著了《布糊畫技法》,在全國推廣。
由初創到成熟,滕騰帶領子女和學生先后創作了《九龍壁》《和平昌盛圖》《鳳凰寶相瓶》等經典的布糊畫作品,其中兩幅作品被選入人民大會堂河北廳收藏陳列。
“想要把布糊畫傳承下去,一定要讓更多人參與進來,集思廣益。”郝如香說,2018年,豐寧被列為全國“非遺+扶貧”試點縣,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她開始嘗試建立非遺就業工坊,培訓農村婦女,帶動更多人就業增收。
傳承人郝如香(中)與手工藝人交流布糊畫制作經驗。新華社發(王立群 攝)
如今,郝如香帶領團隊不斷拓展布糊畫制作領域,將布糊畫融入不同載體,箱包、飾品、家具……很多生活用品都有所應用。經過創新,布糊畫不再僅僅是裝飾工藝,還被賦予了更多實用功能。
2022年,郝如香帶領30人的設計團隊與北京的設計師展開合作,深入挖掘布糊畫的立體特性,進行現代服裝設計,打造出富有中華氣韻的時尚產品,走向國際舞臺,為傳承布糊畫提供了更多可能。
“現在,豐寧一些學校將非遺列入學科計劃,布糊畫成為長期選修課。”郝如香說,她對布糊畫的傳承與發揚有信心,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下一代人心中種下非遺的種子。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8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