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唯一的一臺能生產7nm制程芯片的光刻機被抵押了?近日這條新聞被刷爆,那么是真的嗎?
首先看官方消息,據財新網報道,7月30日,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政府官方發布《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報告,報告將武漢弘芯半導體制造項目列為東西湖區投資領域面臨挑戰的首個案例,明確提出弘芯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
根據武漢市發改委發布的《武漢市2020年市級重大專案計劃》,計劃總投資人民幣1,280億元,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額520億元,二期投資額760億元。截至2019年底,已累計完成投資人民幣153億元,預計2020年投資額為87億元。
累計完成投資153億,就是說還有1127億元尚需投入,這153億元的投資中其中有20多億是用已經購入的設備抵押貸款來的。其中一臺全新的光刻機抵押了5.8億元。
那么這臺光刻機是不是能制造7nm芯片制程的光刻機呢?這是從ASML官網上查到的,這臺型號為TWINSCAN NXT:1980Di 顯示可以為為用戶提供10nm節點以下的解決方案,就是說基本確定可以制造10nm制程的芯片。
不過,從波長為193nm上看,應該不是最先進的EUV光刻機,而是DUV光刻機,也許能做到10nm,7nm需要復雜的工藝。
從武漢弘芯的官網注明該項目的總投資金額為 200 億美元,包含以下三個目標:
一、預計建成 14 納米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達每月 30,000 片
二、預計建成 7 納米以下邏輯工藝生產線,總產能達每月 30,000 片
三、預計建成晶圓級先進封裝生產線
就是說目標是建成7nm的生產線。而從這臺機器進廠的歡迎儀式上看,弘芯對這一臺機器還是很重視的。弘芯報國,圓夢中華,讓人熱血沸騰。
不過,為什么這么大的投資項目,是武漢市最大的投資項目,卻出現了全新設備剛回來就被抵押的事情?
我們從天眼查查到的這家企業的法人代表叫李雪艷,包括武漢弘芯,共有十家企業,但是否能拿出上千億的投資,投資這一熱門的行業,我們不清楚。與其有關的法律糾紛倒是有幾起,主要是承包商拖欠工程款。
在《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中,表示:
產線規模大幅縮水:一期生產線300余臺套設備均在有序訂購,陸續進廠,但原計劃購置設備3560臺套。這樣的生產線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而據說,招聘的工作人員,進廠培訓工作也一拖再拖。
目前投資已經處于停滯狀態。
近日中國半導體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這個狀況下,大家賺錢賺得有點眼紅,有點著急。這是壞現象,不是好現象。”目前一些集成電路基金目光比較短淺,追求短期利益,對產業發展不利。
其實半導體產業是資金密集、人才密集,且見效周期長的產業,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長時間的、持續的、高強度的投入。
我國半導體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
而且僅有資金的投入還不夠,還需要大量的有經驗的人才投入,不是學校畢業的學生就可以勝任的,在臺積電有一萬多名工程師搞研發,一個新廠至少需要幾百到上千有經驗的工程師加盟才可能順利生產。
當然武漢弘芯也請來了芯片技術大牛。
芯片制造領域大佬級人物蔣尚義
這位芯片大佬級的人物,原臺積電負責研發的副總,在臺積電被稱為僅次于張忠謀的二號人物,梁孟松的頂頭上司--蔣尚義。
蔣尚義
蔣尚義生于1946年,臺大電子工程畢業后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讀碩士,1974年再獲斯坦福電子工程博士,之后進入德州儀器、惠普工作,1997年51歲的蔣尚義回到臺灣加盟臺積電。
臺積電在芯片制造領域的地位可以說是以絕對領先,領先第二的三星一代,領先第三的英特爾兩代,領先第三的格芯三代,在代工市場占比50%以上。
可是臺積電并不是一開始就有這么大的領先地位,臺積電在初創階段,用的是張忠謀老東家德州儀器的管理,IBM授權的技術,大批在美國工作回流的人才,有了穩定的開始。
但臺積電使用的IBM技術,自主能力并不高,只能跟在IBM后面亦步亦趨,在硅谷企業看來也只能說是二流企業。
轉折發生在2003年,IBM想把研發的銅制程賣給臺積電,張忠謀覺得IBM的技術不成熟,決定自己研發,由蔣尚義帶隊,成員核心有孫元成、梁孟松、林本堅、余振華、楊光磊等,一年以后,銅制程研制成功。而IBM的技術仍未走出實驗室,工藝技術一舉超過IBM,加上后來與ASML合作開發的浸潤式光刻機,奠定了芯片制造領域領先的地位。十年后,IBM倒貼15億美元將芯片制造轉讓給了格芯,徹底退出了芯片制造領域。
蔣尚義的團隊
可以說,臺積電能逆襲成為芯片制造領域的領軍者,靠的是一幫人才,而蔣尚義算是這幫人的隊長。
在臺積電蔣尚義牽頭了0.25、0.18、0.15、0.13微米和90、65、48、28、20、16納米FinFET等關鍵節點的研發,為臺積電從技術跟隨到技術領跑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僅如此,這位在芯片領域浸淫了幾十年的大佬,還有自己的理念和看法。
蔣博士在一次專題講座上表示,在摩爾定律放緩后中國大陸是最好的追趕時期,我們不必一直追求極致的制程,可以在封裝技術上創新,可以將兩塊三塊芯片封裝在一起,同樣可以提高性能,降低功耗的目的。
對于外行來說,或在即使做過還沒有深入到那個地步的人來說,不一定理解。但能創新總歸是好的,增加了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為什么我們不去做呢?創新需要成本,但如果不創新,則付出的成本會更大!
在評價蔣尚義加盟武漢弘芯時,臺灣半導體業者認為,年齡已近75歲,這輩子的收入夠他花十輩子,還帶著全家來到武漢,就是為了圓他“雄心壯志的夢想”!
但目前弘芯的變故,已經讓這位老人產生倦勤的想法。
結語
半導體在我國是進口最大宗產品,需要大力發展。但同時它又是投入高,設備技術要求高,知識產權壁壘高的產業,一般的投資者難以做好。
對于從我國臺灣來的技術大牛,可以說是芯片領域的寶貝,應該支持他們,很好的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別讓他們對芯片產業發展失去信心。
各位你們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關注、點贊、轉發。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刪)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