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6月4日訊(記者 宗高 見習記者 譚夢桐)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后,民生為要。”
這是5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會上的一席話。
此數據一出,一時引起熱議。有一線城市白領表示:“自己月收入上萬,才勉強達到平均工資水平,而全國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月收入僅1000元,在一線城市連房租都支付不起,實在與我們的認知大相徑庭。”
“這6億人主要是在農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應認清中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盡管已經取得巨大發展成就,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不可低估。”
不過,張立群也表示,通過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我國城鄉之間的差距一定可以逐步消除。另一方面,當前要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充分釋放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業創新潛能,發揮好諸如“地攤經濟、小店經濟”等多種創業創新形式的積極作用,為穩增長和實現“六保”目標提供有力支持。
“6億人”“1000元左右”
這些數據從何而來?
“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及“1000元左右的收入”數據從何而來?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居民按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0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1元。
其中,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體,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折合每月為1315元和615元,均在千元左右。因為全國居民14億人口按五等份收入分組,所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人口合計占比四成,接近 6億人左右。
“去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一些人認為中國很快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認為中國的發展步伐客觀上要持續放緩了。”張立群說道。
“而現實情況是振聾發聵的,我們應認清中國作為14億多人口的大國,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仍然是普遍而深刻的。我們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然需要持續較快的經濟發展來逐步消除這些矛盾和問題,使全體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持續較快提高,最終達到以致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充分顯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和前所未有的輝煌。” 張立群表示。
6億中低及低收入人群分布在哪?
那這6億“千元”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主要是在農村。”張立群表示。
張立群介紹,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約8.4億人,農村人口約5.5億人。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6萬元左右,分配到每月也就是1300元左右。而按全國居民14億人口按五等份收入分組,中低收入和低收入接近6億人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是在1000元左右及以下的。
“由這些數據我們不難推斷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人群主要在農村,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農村。” 張立群說道,“在城鎮也存在這樣的群體,不過主要還是分布在農村。”
對于中低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農村的原因,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付一夫近日在撰文中解釋,農產品的附加值原本就偏低,而農村又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居民一旦上了年紀,便沒有相應的養老金可領,也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或進城務工,還有相當規模沒有收入來源的未成年人也是農村戶口,整體收入也就難免偏低了。
解決農村中低收入問題:
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消除城鄉差距
對于如何提高農村低收入人群收入,張立群認為,根本出路在于持續較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通過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持續轉移,通過城市經濟對農村和農業的反哺,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消除城鄉差距。要注重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使更多農民能到縣城和各類城市安居樂業。同時,隨著農村人口減少和人均耕地增加,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模式會逐步完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務農收入將顯著提升。城鄉一體化格局將得到全面完善,城鄉差距將基本消除。
對于農村的發展建設,2018年的一號文件曾指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2020年的一號文件在為鄉村振興基本建立了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于曉華曾撰文時表示。“一號文件分為五個部分,前兩個部分對標第一個百年目標,對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最后的掃尾工作和全面期末檢查。后三個部分,從保障農產品供應、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以及強化對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等角度,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目標,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
此外,仍有部分人口在貧困線以下,而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在3月12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脫貧攻堅以來,每年都進行貧困監測,返貧是逐年下降的。有返貧風險的是200萬人左右,有致貧風險的是300萬人左右,一共500萬人左右,再加上2019年底剩余的500萬貧困人口,實際上今年的任務是1000萬人左右。
“我們可以看到全國貧困線的標準與我們所述中低收入標準仍有差距,不過隨著經濟的發現,未來的貧困線也會有所提高,是動態變化的。”張立群補充說到。
解決城鎮低收入問題:
創業創新的力量是“六保”的支持力量之一
對于如何解決城鎮低收入人群收入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
那這900萬人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如何達成?
在5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趙辰昕介紹:“今年優先穩就業保民生,重點聚焦在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貧困地區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對今年874萬高校畢業生,實行企業擴招、研究生擴招、基層就業擴崗,并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對2億多農民工和幾千萬貧困地區勞動力實行公共就業服務城鄉常住人口常覆蓋、全覆蓋,并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盡可能吸納農村勞動者就地就近就業。”
同時,各地對穩就業保民生都采取了積極的措施,為重點企業工會提供補貼、向小微企業提供貼息貸款等形式支持穩定就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們熟識的“地攤經濟”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同時有序放開了。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山東煙臺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市場、企業、個體工商戶活起來,生存下去,再發展起來,國家才能更好!”
其中,成都早在3月份,為“硬核”支持經濟發展,發布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疫情防控期間對商家和經營者實施審慎包容監管政策。
這一政策實施后效果顯著。成都市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22日,全市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2234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748個,大型商場占道促銷點82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891個,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
甘肅、浙江杭州、河北廊坊等城市也接連出臺政策,支持“地攤”經濟。
“應持續推進改革開放,注重發揮市場的力量。”張立群在談到“地攤經濟”時表示。“通過廣大人民群眾創業創新的活力,促進穩增長和實現“六保”目標。”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